乳癌患者"要不要保留乳房" 台灣乳房醫學會推廣乳癌防治衛教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22/10/5 下午 06:20:07 / 醫療保健
國內乳癌患者經常面臨的抉擇,正是「要不要保留乳房」,想保留乳房卻又擔憂復發。每年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乳癌長年佔據女性好發癌症之首,隨著生活習慣及飲食型態改變,台灣罹患乳癌的年齡已逐年下修,甚至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年輕了10歲。
|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說明目前乳癌治療多元化且精準,多面向的生活品質都該被重視,癌友不再只有「全乳房切除手術」的方式選擇。(歸鴻亭攝影) |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目前乳癌治療多元化且精準,多面向的生活品質都該被重視,癌友不再只有「全乳房切除手術」的方式選擇,更有機會保留乳房,維持好的生活品質。現今透過早期術前輔助治療幫助,顛覆過去「手術優先」觀念,對於腫瘤較大或具高風險淋巴轉移的病患,不僅於手術前有機會縮小腫瘤、降低乳癌期別、增加手術安全距離,減少大範圍切除或免除淋巴廓清術,提升乳房保留手術機會與生活品質;同時,預先觀察腫瘤對藥物的反應,以利後續治療控制,為病患延長並改善疾病無惡化存活期(PFS)與整體存活期(OS) ,為患者與其家人保留下最多幸福。
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指出,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108年癌登資料顯示,女性乳癌發生率為全癌症統計冠軍,乳癌發生個案數(不含原位癌)共計14,856人。相較107年增加639人,增幅位居全癌症第3位,女性每1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因乳癌過世者有2千多人,占女性10大死因第2位。因此鼓勵民眾多做乳房攝影檢查,能夠有效降低41%死亡率。
|
HER2陽性乳癌患者Tracy在醫師建議下選擇「早期術前輔助治療」。(歸鴻亭攝影) |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暨乳癌社團「花漾女孩GOGOGO」創辦人潘怡伶分享,乳房對於女性來說,具有相當重要的心理層面的意義。面對乳癌,從診斷到治療的每個階段,都對癌友的心裡有很深的衝擊。呼籲癌友把自己的需求擺在第一順位考量,此時可以與醫師討論「早期術前輔助治療」是否可以保留乳房,為自己留下最多幸福,醫病共享決策已是醫療趨勢,將感受及恐懼與專業人員討論,了解最新的治療醫訊,以得到適當的幫助。
|
藝人許瑋甯拍攝乳癌年度衛教影片「保留最多幸福,把胸部還給自己」,闡述不同年齡層女性對胸部賦予不同意義。(歸鴻亭攝影) |
現年44歲的HER2陽性乳癌患者Tracy,某日觸摸乳房時發現有顆鋼珠大小的硬塊,隔年意外發現第2顆硬塊。雖感到憂心卻沒時間就診。結果2個月後從鋼珠變成較大的方塊,才驚覺不妙。2020年7月就醫後,確診HER2陽性乳癌第2期,腫瘤大小為3.1公分,於是在保留乳房,又擔心復發,面臨治療選擇當下難以抉擇。在醫師建議下選擇「早期術前輔助治療」,透過化療加上雙標靶治療,3.1公分的腫瘤成功縮小至1.3公分,後經乳房保留手術並積極配合完成後續標靶藥物療程,目前預後良好。
|
台灣乳房醫學會推廣乳癌防治衛教宣告大合照。(歸鴻亭攝影) |
台灣乳房醫學會首度與藝人許瑋甯合作,拍攝乳癌年度衛教影片「保留最多幸福,把胸部還給自己」,闡述不同年齡層女性對胸部賦予不同意義。她分享因母親很早就建立她對乳房健康的意識,自小學就會做乳房自我檢查,大多是檢視胸型、乳頭有無不正常分泌物、觀察胸部疼痛感等。27歲時曾摸到乳房有1小塊如綠豆大小般的硬塊,但無痛感,進行乳房超音波與攝影檢查,但等待報告期間,身心倍感煎熬,所幸後來醫師判定可能是經前荷爾蒙影響,硬塊後續消失才鬆一口氣,也因此更重視「胸部健康」,每兩年定期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