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台灣現代雕塑之門 "形符穿梭-世紀豐碑:2022郭清治雕塑特展"國父館開展
新網記者王伊文台北特稿
2022/12/30 下午 07:50:53 / 文化藝術
國立國父紀念館在跨越2022至2023年之際,推出「形符穿梭—世紀豐碑:2022郭清治雕塑特展」,回顧郭清治開啟戰後台灣超過一甲子雕塑之路,他的大型作品在台灣無所不在,包括台塑大樓、中央銀行、世貿二館、花旗銀行、台北藝術大學、中華電信大樓、國立台灣美術館、成功大學等45處重要機構公共場域。
|
雕塑家郭清治說明超過一甲子雕塑之路。(歸鴻亭攝影) |
文化部長李永得於序文中表示,出生於台中大甲的郭清治年少便贏得全省美展、全國美展及台陽美展雕塑類3大展首獎,歷經鑄銅、石雕、金屬、複合媒材、形塑空間等不同的實驗與轉折,始終不變的是對於雕塑獨特性與本土性的追求,不僅在國際綻放光芒,也是台灣現代雕塑發展縮影。
|
郭清治介紹自認最喜歡的作品。(歸鴻亭攝影) |
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指出,郭清治逾半世紀的雕塑創作之路,從早期的寫實具象,經歷多年的探索與突破,開創出具有獨特東方氣質的個人風格,悠遊於具象抽象之間,以及各種媒材與技術的巧妙運用。
|
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認為郭清治逾半世紀為台灣現代雕塑開啟新的史觀。(王伊文攝影) |
國父紀念館館長王蘭生強調,本檔是屬於重量級的展覽,除了作品量體都非常巨大之外,郭清治教授更是臺灣雕塑界重量級的前輩藝術家,一生致力於研究各式的創作媒材,探討雕塑跟空間的各種可能關係,也造就出屬於郭式的獨特風格,王蘭生期盼未來國父紀念館景觀公園整修完成後,有機會於戶外展出郭清治作品。
|
國父紀念館館長王蘭生強調郭清治雕塑特展屬於重量級的展覽。(王伊文攝影) |
長期研究台灣雕塑史的國美館館長廖仁義表示,郭清治雕塑創作想得到媒材都實驗與研究過,結合理性與感性,用非常理性與科學的技法去處理材料的潛在力量,再去發展出感性的創作符號,傳達時代與社會的訊息。雕塑系後輩受郭清治既自由又非常嚴謹的創作風格影響深遠。
|
國美館館長廖仁義表示郭清治雕塑創作結合理性與感性。(王伊文攝影) |
台灣藝術大學校長陳志誠讚美郭清治作品除了具現代主義重要精神外,在具體形象的內容與虛位空間的掌握,不只有複合材料開創精神,更有台灣主體文化的表現,是位世界級的藝術家。他呼籲台灣應建立藝術作品評議制度,以利藝術長遠發展與史學紀錄。
|
王蘭生贈送感謝狀給郭清治,右為郭清治夫人。(王伊文攝影) |
策展人石瑞仁因確診以影片方式分享本次展覽的規劃,北展廳所展出的面貌豐富的41件中小型雕塑原作,是心路歷程的軌跡,也是長期蓄積能量,邁向爾後成熟巨作,發展紀念碑性現代雕塑之前置作業的心血成果。南展廳則呈現1980年代以來,郭清治從個人工作室和藝術展廳,邁步走向社會空間與公共場域,以高峰藝術光譜創作,呼應台灣經濟起飛後的社會榮景。
|
「形符穿梭—世紀豐碑:2022郭清治雕塑特展」展場一隅。(歸鴻亭攝影) |
郭清治談到創作生涯前期都在研究造型與材料以及技術,從不斷試煉中,去探討雕塑美學的問題與呈現,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他強調所謂複合媒材,其實包括材料、技術、跨域以及文化的複合。台灣是一個少見多元文化之地,有原住民南島文化、漢族文化、滿州文化、日本文化到荷蘭文化、西班牙葡萄牙的伊比利文化的綜合影響,所以我們不必去抄襲當下的西洋藝術,臺灣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他相信以典型的台灣本土、原創性創作,才能與國際接軌,並獲得肯定。雖然現在體力不若以往,對藝術的思考未曾停止過,創作的熱情依然熾熱,持續以多元雕塑藝術為畢生志業,用作品與世界對話仍是不變的堅持。
|
「形符穿梭—世紀豐碑:2022郭清治雕塑特展」開幕大合照。(歸鴻亭攝影) |
展覽現場還有一件現地創作,參觀民眾可以藉由虛實影像投影與雕塑作品的結合,近距離的感受到雕塑的震撼力與其跨媒材的功力。現場並展示郭清治於全臺的大型雕塑作品分佈圖,可以藉由數位載具掃描二維條碼,連結至相關的照片與影片。
「形符穿梭—世紀豐碑:2022郭清治雕塑特展」即日起展至至2023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