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屆臺北藝術節推出20檔國內外音樂舞蹈戲劇展演節目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23/5/10 下午 07:50:50 / 文化藝術
邁入第25屆的臺北藝術節迎來新人類的全新風貌,以「萬物運動」為主題,思考在後疫情的時代,如何跳脫人類本位主義,而從萬物的角度來看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的關係,將於112年5月18日全面啟售。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劉若瑀(右)與臺北藝術節策展林人中(左)接受電子媒體聯訪。(歸鴻亭攝影) |
臺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表示,臺北藝術節多年來一方面促成國內藝文團隊跨領域創新作品,一方面引進國際展演節目,已建立相當重要的品牌價值,是每年夏天臺北表演藝術的盛事。在董事長與策展人的規畫下,今年的節目扣合世界人類最關心的環境主題,精選20檔作品,包括2019威尼斯雙年展金獎得主、巡演全球都一票難求的《太陽與海》的亞洲首演,用音樂與植物溝通的《給植物的音樂會》,及3齣全新創作《脫殼》、《百葉》、《SUPER》從音樂、舞蹈、戲劇、等不同形式,呈現人與萬物的共生關係。
|
臺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表示,臺北藝術節多年來一方面促成國內藝文團隊跨領域創新作品。(歸鴻亭攝影)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劉若瑀指出,「北藝中心作為一個新場館及臺北藝術節作為面向全球趨勢的當代表演的前哨站,永續是不能迴避的責任,身為首都劇場的領航人和劇場藝術工作者,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將地球永續的課題,透過表演藝術者對環境的敏感度將理念與創作力結合。在跟人中討論後,我們決定把這次藝術節定位為『萬物運動』,以『非人類中心』的思維,建立一個與萬物平等,共生共榮的未來。」
|
林人中介紹第25屆臺北藝術節20檔國內外節目。(歸鴻亭攝影) |
臺北藝術節策展林人中則表示,「這是一個關鍵時刻。此刻接下臺北藝術節策展人的工作,當思考在疫情過後,臺灣在地緣政治以及當代藝術場域裡如何能夠跟世界重啟對話,是我的首要任務。過去三年疫情教會人類,世界會有停止正常運轉的時刻。在人類按下暫停鍵後,萬物又如何重新運動?舊秩序被顛覆後,新常態的藝術行動是什麼?故此時臺北藝術節以倡議『非人類中心』的生態思維,把『人』的自我定位拉回至各種非人類空間。邀請觀眾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重新想像一種新的生態系統,透過表演藝術返身海洋、土地、城市、社群與有靈萬物的生活及其與生而為人的我們之間的共生關係。」
|
第25屆的臺北藝術節啟動大合照。(歸鴻亭攝影) |
北藝中心以非人類中心觀點,策劃這場名為「萬物運動」的生活文化參與式藝術節,從萬物角度看待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的關係。節目共20檔,《給植物的音樂會》將首度開放北藝中心頂樓花園,邀請觀眾陪著家裡的植物一起進行特別的跨物種溝通。拿下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的立陶宛作品《太陽與海》也將在藝術節期間展開亞洲首演,屆時北藝中心藍盒子將變身人工沙灘,思考人類與環境的關係。其餘國際節目包括《我的身體我的檔案》、《我們腳踩無敵風火輪,五光十射你的路,與魔鬼共舞在1820》、《海洋島嶼礦山》等。
國內藝術團隊則有《飆舞士林2.0》、《夢廻春閨》、《脫殼》、《百葉》、《蝙蝠盛宴》、《親愛的》、《魔幻雙齣》、《往月的方向去》、《鬼島學苑進修部》與《說吧香港》等。
查詢臺北藝術節詳細內容可上
官網或
北藝中心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