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 編舞家張可揚引領明盲共舞
新網記者王伊文台北特稿
2023/6/15 下午 07:36:08 / 文化藝術
舞蹈可以如何被感知與理解?是否一定要靠見視覺感受?獨立編舞家張可揚在兩廳院新點子實驗場要邀請下,帶來全新作品《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透過視障舞者、明眼舞者共創「非視覺舞蹈」,共同挑戰若無法「看見」,如何從肢體的展現打開自身感官進行交流。
|
編舞家張可揚創作明盲共舞讓觀眾打破自己視覺的框架。(王伊文攝影) |
編舞家張可揚自2021年製作舞蹈口述影像與視障夥伴工作後,受到他們對視覺以外的感官認知能力的啟發,開始致力於「非視覺編舞」的創作脈絡,望觀眾能透過此脈絡為舞蹈創造另一種可能,同時開發我們各個感官的使用以及認知。《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由視障舞者李昌勳、許映琪、逐音及明眼舞者簡慈儀、陳履歡、陳韜演出。6位舞者發展出別於以往的舞蹈工作方式,需要誠實的展露彼此對事物的認知與感受,培養默契,讓這支舞作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從肢體的接觸感應,到腳步與周遭物品碰撞聲響,共同回應舞蹈中的情緒。因為過程要靠這些接觸與聲響,所以在動作上無法像一般舞蹈難度展現,但透過視障表演者的引領,觀眾在打開自身感官後將會看到我們原先視覺所帶來的框架。張可揚建議觀眾欣賞這個作品時降低視覺的使用,去感受舞者動作的發生與互動,摒除自身過去對於欣賞舞蹈的想像,或許收穫會更多。
|
視障舞者許映琪(左)與張可楊(右)在製作舞蹈口述影像時認識。(王伊文攝影) |
舞作中有「廣場與大道」,這是台灣最多抗爭與社會運動的發生地,我們或許多次在此地停留或通過,可能是身體上的、物理空間上的、心理上的、社會上的,或許還有政治上的。這個舞作描繪這些社會運動或許目標最終是相似,但因時空不同,每個人所看到事件面相、動機、方法也不盡相同,呼應「盲人摸象」的比喻。另外還有「白紙運動」的舞作,因視障者使用的報讀系統中因無文字只能讀出「方框」,舞者手舉白紙展現各種姿態,肢體呈現,傳達出無聲卻充滿力量的控訴。
|
舞作「白紙運動」演出民眾手舉白紙表達不滿。(王伊文攝影) |
視障舞者許映琪表示,從新聞中聽到中國與香港民眾手舉白紙表達不滿,她的認知是這背後不僅是疫情的控訴也種能量的累積,所以她演出移動白紙時,有時會把它想像成水瓶,傾倒水流過身體;有時會想像成一朵要綻放吐露的花;這種想像會隨著現場自己的情緒而改變,所以每次的表演也都會有表達不同的些許差異。
每個演出場次皆有口述影像,可以讓視障觀眾一同感受舞蹈之美,創作口述影像的文字對於串連作品的完整性也提供了相當大的幫助,提供給觀眾對作品不同角度的理解,是所有人都可以擁有的選項。
|
舞作「白紙運動」一幕。(王伊文攝影) |
《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期待觀眾能一同打開感官,享受明盲合作的舞蹈帶來突破框架的驚喜與感動,也期待會因這舞作重燃起對於世界探索與好奇。
《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6月16至18日在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