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一脈相承-當代中國畫學術交流"網路連線學術交流論壇 臺灣代表發言彙整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23/8/6 下午 07:36:48 / 文化藝術

「一脈相承-當代中國畫學術交流」開幕式後隨即接續舉辦就中國畫的時代發展全球網路連線學術交流論壇,共有臺灣、中國與美國各6位策展人與藝術家分別發表對國畫前途的觀點。論壇由中國畫學會副秘書長、江蘇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翟優主持。

「一脈相承-當代中國畫學術交流」開幕式網路連線學術交流論壇台北藝坊文化空間現場。(葉士昌攝影)
 大陸藝術家6位為江蘇省中國畫學會理事長王強、江蘇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蘇州國畫院原院長周矩敏、江蘇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江蘇省文聯顧問陳國歡、江蘇省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南京郵電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原院長王平、江蘇省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揚州大學碩士生導師、客座教授董雷與江蘇省中國畫學會理事,東南大學中國藝術發展評價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方弘毅。

「一脈相承-當代中國畫學術交流」網路論壇畫面。(歸鴻亭翻製)
 美國藝術家6位為美國中國畫學會榮譽會長、曾任美國三藩市州立大學教授張宏賓、美國中國畫學會榮譽會長、紐約現代代藝術研究會會長大澤人、美國中國畫學會榮譽會長、美國著名藝術評論家策展人劉昌漢、美國中國畫學會榮譽會長、三藩市中華藝術學會名譽理事長古銑賢、美國中國畫學會榮譽會長、芝加哥藝術論壇負責人楊遠威與美國中國畫學會常務副會長、加州中國書畫院副院長周平珖。

此次策展人臺灣中國藝術家協會理事長麻念台(左)代表臺灣團隊發言。(葉士昌攝影)
 臺灣藝術家5位,由此次策展人臺灣中國藝術家協會理事長麻念台代表率先發言,從這是此次「一脈相承-當代中國畫學術交流」提到此項國際性活動明顯看出國畫友多頭發展趨勢。單純以臺灣國內視覺藝術的特定文化面貌發展脈絡來看,從政府遷台帶進傳統中國水墨,溥心畬、黃君璧與傅狷夫在主流學院教育生根,再到自覺應該走自己路的鄉土主義與出現師法西方技法東方與五月的衝突碰撞,再到在地認同的後現代水墨,現在臺灣則從北到南的飯店博覽會已經不太會展出水墨畫,都是45歲以下外來文化西方繪畫的現代面貌,水墨畫應該何去何從是一個亟待重視探討的課題。在這個水墨前途如呵走的關鍵點,這次活動起交流互動的積極意義。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互相接觸學習、刺激進步的重要方式,也是促進推動文化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契機,對國際競爭力軟實力的提升更是增進文化發展的重要過程。而對兩岸文化交流來說,因為政治的認知衝突滲進許多雜質,降低極多原本正面積極的溝通機會。與美國來說,幾十年來也缺乏經常聯繫的活動,我們需要多辦這些民間文化活動,共同切磋討論,找尋中國水墨的未來走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所名譽教授江明賢發言。(歸鴻亭攝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所名譽教授江明賢發言,提出5點意見:其1,中國藝術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與靈魂,中國繪畫更是中華民族最具特色的一門藝術,千百年來與西方繪畫各自發展,各領風騷。清末民初的國事積弱列強的侵略與霸凌,導致中國藝術被西方世界所排斥以致邊緣化,甚至連中國人都喪失了對中國藝術的自信心。中西美術發展的興盛與衰落與國家的強盛與否有密切關係。中國的崛起帶動了中國藝術的蓬勃發展。其2,對於中國畫的未來發展,兩岸學術界、美術界在各種論壇、研討會過去探討很多,可見很多專家學者對中國繪畫還是有質疑甚至徬徨才會經常提出來討論。藝術的問題本來就很難取得共識與結論。其3,我認為文化是民族之根,有根才能成長、茁壯。所以首要心理建設必須建立的是「文化自信」,有豐富而強盛的文化做營養,偉大的民族才能復興。其4,我非常贊同清初大畫家石濤說的「筆墨當隨時代」。「筆墨」是傳承優秀傳統,「時代」是體驗並融入時代精神與生活。當然也不能閉關自守,自我感覺良好,要廣納吸收各種外來文化,經選擇後消化成自己的東西。中華文化之所以偉大,因謙虛不斷的包容吸收才能成其壯大,這是創新發展必備之條件。其5,英國歷史學者湯恩比說:十九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二十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我期待未來的文化中國是一個充滿文化氣息,書畫彌漫的文化大國,全世界的中華兒女都會感同身受,並分享這份榮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名譽教授袁金塔發言。(歸鴻亭攝影)
 另一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名譽教授袁金塔指出,西方後現代主義非常高舉跨文化或與跨域創作,儼然是西方所獨有,但中國其實也有跨域創作。中國繪畫思想的內涵,主要是在儒、道、佛三家思想的陶鑄下形成。儒家思想是「人本」的藝術觀,藝術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物我兩忘」。道家則開出一套「道」的藝術觀,它的根源於與價值亦完全擺在人的「心靈」上,係「心齋」、「坐忘」的境界;從它的藝術性格說,則是「虛」、「靜」、「明」的透;其表現的技術,則成就主客相容,內外合一的創造性與超越性。佛家的思想是「靜寂」,佛家中,尤以禪(又稱心宗)重言禪法,在於靜慮、妙悟,以達「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達到「以心為師」、「妙悟自然」、及「妙造自然」的境界。係在「靜」中用「心眼」去體察萬物,以得「意象」。佛教來自古印度,大約西漢時期傳入中國,宋元時期佛教與中國文化融合成儒、道、釋合一,這是跨文化的結果。宋.蘇軾評論王維的作品:「味摩詰之師,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既是詩人,也是畫家,能詩善畫,詩畫融合。趙孟頫在其作品《秀石疏林圖題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 這就是書畫相通也就是書畫同源。吳昌碩以篆刻、書法入畫。王維的詩與畫,趙孟頫的繪畫與書法,吳昌碩的篆刻、書法、繪畫,他們的作品都是跨領域創作。西方文化藝術演變發展也是跨域創作。文藝復興師法古希臘羅馬,18世紀追求中國風,拿破崙時期,熱衷於中東或北非,19世紀後期印象派吸收應用日本浮世繪,如梵谷。到了19世紀末,吸取非洲原始藝術,他們嘗試模仿原始民族的直接表現力、狂野、奔放、扭曲的線條及樣式、簡潔造型。如高更、馬諦斯、畢卡索。超現實主義與新表現主義也吸取大洋洲、非洲藝術,但他們是非效法其形式,而是吸收其精神,尤其是神祕及魔幻的魅力為主。一脈相承,我們應該師法歷史上的中西大師,以跨文化多媒材創作出當代的水墨作品。

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林章湖發言。(歸鴻亭攝影)
 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林章湖表示,很高興今天3處不同的水墨畫家們,在網路展覽而齊聚一堂。我們知道,因為水墨藝術基於共同文化背景,相對於西方藝術,自然形成水墨「文化身份」,而當前國際間文化交流頻繁之際,同時引發「愈本土,愈國際」的議題。當前,東方崛起,中國大陸經濟高度發展,帶動了文化力量,無疑提升書畫藝術在國際間的影響力,這實在是空前的好時機。而當前「愈本土,愈國際」的現實問題,也正在考驗這個「文化身份」。當然,其中原因十分複雜,難以解釋。但是,撇開現實種種商業操作因素不談,單從藝術創作本身來看,則必須要從自己文化核心價值出發,當為先決條件。越瞭解就越能展現自我特色與價值,因此,才能具備「愈本土」的藝術力量,超越語言,而達到「愈國際」的評價與目的。傳統文人書畫藝包含了豐富多彩的詩詞、書法、畫學、印學等美學思想與獨創品味,這些精緻典範,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正是後人取之不盡的藝道食糧,足以激盪無限的創思發展。縱使西方科技文明便捷,再高效率的「人工」程式仍然無法取代「靈性」的人類的藝術創作境界。總之,這個「文化身份」的實質意義必須顯現在主體文化精神價值之上,而那些客體的、外來的文化僅供借鏡參考而已。古賢說過:「從門入者,不是家珍」。仔細回顧,古今中外歷史上偉大藝術家,例如:荷蘭的梵谷、北宋的范寬,都是當時在地的畫家,成就無不從傳承中創新,超越時空,而為世人所津津樂道?對照今日,不啻證明了「愈本土,愈國際」的基本道理早已有之。只是歷史不斷地重演,各個時代應變方式不同罷了。

亞洲大學榮譽教授水墨畫家顏聖哲發言。(歸鴻亭攝影)
 亞洲大學榮譽教授水墨畫家顏聖哲說明,書論云:「凡學畫者,看眞山眞水」;又云:「凡畫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便得山環抱起伏之勢。如跳如坐,如俯如仰,如掛脚。自然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而落筆不生軟矣。亦便得山濤浪迴之勢,如綺如鱗,如雲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而落筆不呆板矣。」故從眞山眞水中禪悟其蘊含的韻律性情,再自傳統中求創新,是現代水墨畫家夢炸求的創作理想。然眞正能體認力行李可染大師所倡「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山來。」者,實在少之又少,而自己就是如此孜孜不倦,默默地朝向這崇高理想挑戰的一員。首先認取前古的山水大家獨特畫風之形成,與其居處環境有莫大關聯。如董北宛在江南,以江南山水爲寫作對象,形成平淡天眞,嵐氣蒼鬱之作。李營丘在山東,以齊魯平原爲張本,畫出山林藪澤,平遠險易之象。范華原卜居終南太華之間,則所作山水,千巖萬壑、雲煙慘淡。如米元暉寫南徐山,李唐寫中州山,馬、夏寫錢塘山、石濤寫黃山…等,無不以其朝夕面對之自然景象爲素材。我於是立志就世居之亞熱帶台灣的景觀、氣象、乃至土質,加以深切的硏探,而後運其推陳出新的筆墨技法,表現有異于前古各家的山水畫。同時,更從經年的旅遊中,投身於大自然,觀察幷撷錄各種不同的景物,試爲不同的構圖。正如石濤上人那樣「搜盡奇峯打草稿」。「搜盡奇峯」是作客觀的紀錄,而「打草稿」則是通過心靈感受,大膽地經營出自家的山水風貌。

中國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亦是當代水墨畫家歐陽鯤發言。(歸鴻亭攝影)
 中國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亦是當代水墨畫家歐陽鯤則強調,今天談到當代中國畫在全球背景下的發展,這個大題目應該從1919年5月4號北京學生舉行示威的運動說起,這個運動的主軸是政治及文化改革為主,政治的討論是蠻複雜的,但是純粹從文化運動的述求簡易分折來講;它的主題是反對中國文人因襲復古的弊病。希望中國畫能夠融合西方寫實的優點,鼓吹中國畫水墨潮流的多元發展。進而從後學院派寫實主義成為近代中國繪畫的主要風格。如徐悲鴻、林風眠、高劍父及劉海粟等大師。東晉時期王羲之在《蘭亭序》裡有句話:「後人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每個時代,不同的空間時間孕育出不同的思想、技法、及表達方式。我們今天討論的方向未來百年的同好亦會推翻或因襲我們的論述。因此一向認為美術思想史可以為後學理出一條創作的方向,不落窠臼、而能推陳出新。文化的使命是什麼?創作的態度又是什麼?作品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國明末書畫大家董其昌認為初唐李師訓、吳道子、馬遠、夏圭宮廷中的院派畫家太重技法、形式、及勾斫細緻的畫風「工而不妙」畫無天機甜俗蹊徑。反尊王維、蘇軾及宋代的董源、巨然、米芾、元4大家至明代沈周、文徵明…畫用渲淡,去勾斫用筆,有筆妙縱橫參乎造化之能;並能抒發內心的意向「妙而不工」之作方屬逸品。自此詩、詞、歌賦入畫,將畫外意境盡情輔以文字表述的文人畫興起。東西方相隔數百年,各家畫派技法不同,論述及思想衝撞殊途同歸。以儒家和佛法論述,你可發覺佛學、儒家在哲學、文學亦與繪畫思想有頗多相似之處。逍遙遊中曾闡述的內心自在「聖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與金剛經所云「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有異曲同工之妙,亦與「妙而不工」的文人畫精神部份契合。現在進入科技時代,AI作畫技巧還可能高過我們,剩下來的呢?畫外之境?內心對著時代、環境、人際關係、情感的刻劃、如何表達?個人覺得這是我們中國繪畫在未來發展上必需投入的生長因子。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我並不反對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習古人的筆墨禪意、所謂承先啟後,未來創新方有依循。一個繪畫工作者,也必須對於他生長的環境跟時代有所記實,也必須對於他生長的時空感情有所反射。這是作為中國繪畫工作者背負的使命和責任。我們的民族的種性是什麼?我們想留在這個世代的東西是什麼?這些都是值得一再探討的問題。

「一脈相承-當代中國畫學術交流」臺灣現場,自左至右為歐陽鯤、林章湖、江明賢、麻念台、袁金塔與顏聖哲。(歸鴻亭攝影)
 這場就「當代中國畫在全球背景下的發展」美、中藝術家亦作了深入的學術交流。大家共同認為,當代中國畫要堅持「守正創新」、「全球視野」、「筆墨當隨人」,不僅要讓國人喜愛、又讓外國朋友喜愛,更要讓年輕人喜愛。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文化藝術
專題:歸鴻亭 日期:2023/8/6 下午 07:36:48
關鍵字:中國畫,學術交流,中國藝術家協會,麻念台,江明賢,袁金塔,林章湖,顏聖哲,歐陽鯤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歸鴻亭報導
歸鴻亭報導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ART TAIPEI 2024與台北藝術週 造就城市美學與深度
文化藝術 2024/9/30 下午 07:36:49
星宇航空將上市 最快2026年可發股利
財經金融 2024/9/25 下午 07:52:00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