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場台語兒少表演節目邀請大家鬥陣看戲做伙講台語 史哲:克服"三中"台語就會成功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23/8/29 下午 07:08:06 / 文化藝術
文化部今年首度偕同56組表演藝術團隊共同推動國家語言傳承,辦理「鼓勵表演藝術台語主流化計畫」,共支持200場次以上節目,於8至12月在全臺各地演出,邀請全國民眾「鬥陣來看戲 做伙講台語」。文化部長史哲表示,台語主流化希望讓過去講台語要掛狗牌的現象,改變為「講台語要打金牌」,也期盼改變台語專屬中南部、中下階層、中高年等「三中」刻板印象,台語就會成功。
|
史哲說明期盼改變台語專屬中南部、中下階層、中高年等「三中」刻板印象,台語就會成功。(歸鴻亭攝影) |
史哲指出,自己是30歲才因為工作的環境開始學台語,台語的腔調比較「亂」一點;而看到今天參與主持的阮劇團演員李冠億(大件)用標準的台語、如果兒童劇團團長趙自強台語雖然不輪轉但是仍努力地說,史哲認為,「台語不一定要標準化,把台語說的幽默,更能走入我們的生活」。
「沒有人會因為說的語言不同、標不標準,或是因為講台語就被當成鄉下人」,史哲說明,這是臺灣進步的表現。依據文化部所做的調查,臺灣20-29歲的人僅37.5%會講台語,11-19歲更僅剩27.2%,台語確實面臨消失的危機。因此,文化部期待透過台語兒童劇,讓兒童在成長過程當中,就可以接觸到台語,也透過幽默逗趣的戲劇,「讓台語能潛移默化進入孩子們的生命中」。
|
紙風車劇團改編《武松打虎》成現代兒童台語歌舞劇。(歸鴻亭攝影) |
臺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教授何信翰表示,過去幾年透過《國家語言發展法》立法、成立公視台語台、本土語言課程延伸到國高中,以及行政院於去年核定5年321億「國家語言中長程復振計畫」,在政府的支持下,「台語主流化一步步落實」。期待藉由此次200多場的演出,讓台語在孩子心中強強滾,長大後留下的將是台語是溫暖語言的印象。
代表這次參與團隊發言的代表,不約而同地說到,「越來越多的小朋友不會說台語了」,雖然劇團自己本身台語也不一定說得好,但是為了孩子們,團隊一定會在過程中一邊學習,努力讓孩子們體會台語多有趣、台語有多美,未來更能流暢地說台語。台北曲藝團團長葉怡均說,相聲比較少使用台語,但是團隊會努力用說唱藝術的技巧,把臺灣的故事、民謠、文化說給孩子們聽。
|
演員問史哲幾個物件台語怎麼講。(歸鴻亭攝影) |
台語不太輪轉的如果兒童劇團團長趙自強說,希望孩子們跟著演出的故事中對臺灣土地、母親的關懷,用最純真的心體會臺灣的故事。也期盼藉著文化部的推動,未來有更多小朋友可以用輪轉的台語說話。趙自強說,「我也會多多用台語說話,希望以後我也可以用台語說故事給大家聽」。
今日4個獲補助的團隊共同帶來精彩演出,紙風車劇團改編《武松打虎》成現代兒童台語歌舞劇,融入「動物保育觀念」、「信任」與「關懷」的重要性;風神寶寶兒童劇團改編《風神寶寶之嫦娥奔月》為全台語發音,藉由單詞重複出現,讓孩子看完戲就能學習幾句台語;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結合台語細緻的韻律特色,將愛爾蘭文學作品《自私的巨人》轉譯為台語版,讓詩歌般的世界文學台語音韻進入幼兒觀眾心中;如果兒童劇團改編鄭清文的臺灣兒童文學作品,巡迴演出童話親子劇《尋找燕心果》,帶出對人的分享、承諾和犧牲等精神。
|
臺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教授何信翰介紹《國家語言發展法》。(歸鴻亭攝影) |
此外,萍蓬草兒童劇團、銀河谷音劇團、小青蛙劇團、貓頭鷹兒童實驗劇團、蘋果劇團、頑書趣工作室、身聲劇場、夾腳拖劇團、偶偶偶劇團、慢島劇團、慾望劇團、臺北木偶劇團、臺北曲藝團、雲林五洲小桃源掌中劇團、高雄皮影戲劇團、夢想成真魔術劇團、小水滴創藝樂團、森林劇落等現代/傳統戲劇、戲曲、音樂、舞蹈、說唱、雜藝、跨領域等各類型的表演團隊,以臺灣在地傳說創作台語兒童劇本,改編臺灣民間故事、神話故事、臺灣原創兒少小說、兒童繪本、台語童謠等方式,結合戲劇、舞蹈、演唱、說唱、魔術、樂器、數位科技、多媒體等藝術跨域元素,帶來人偶劇、舞台劇、偶劇、黑光劇、歌劇、沉浸式劇場、音樂會等精彩的台語兒少節目。
同時,也支持阮劇團、金枝演社劇團、故事工廠、一心戲劇團、昇平五洲園等團隊結合台語與表演藝術,製作演出富台語韻味適合兒少觀賞的精緻化全齡台語節目。
|
文化部今年首度辦理「鼓勵表演藝術台語主流化計畫」,支持56組表演藝術團隊推動國家語言傳承,於8至12月在全臺各地演出200場次以上節目。(歸鴻亭攝影) |
文化部表示,文化部將持續推動各項國家語言整體發展計畫,如目前同時也推動支持兒童電視節目製作台語配音版本等,以帶動台語復振與發展。期盼藉由營造語言友善的環境,逐步打造人人都會說、處處可以學的國家語言永續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