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逾200萬人被偏頭痛症狀影響 是需要治療的慢性疾病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24/4/30 下午 05:22:03 / 醫療保健
台灣頭痛醫學會統計,國內約200萬人受偏頭痛所苦,盛行率達9.1%,且以女性為多,盛行率高達14.4%,是男性的3倍。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今(30)日公布113年「偏頭痛認知大調查」,受試對象共1,012位來自全台22縣市民眾,近7成每月平均需請假或在家休息3天,若以最新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推估,患者平均每年約減少6萬元收入。
|
林新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志豪說明偏頭痛成因。(歸鴻亭攝影) |
林新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志豪表示,年輕人很容易忍痛,但如果頭痛發作需要休息、伴隨噁心、嘔吐等症狀、會畏光,三個症狀中符合兩個,就很可能是偏頭痛,偏頭痛除了單側頭痛,也可能是雙側或整個頭都痛。若不妥善控制,容易演變成每月頭痛超過15天的「慢性偏頭痛」,不僅發作頻率更高、疼痛更嚴重,治療上也會變得更加棘手。
林志豪指出,偏頭痛被權威醫學期刊《頭痛與疼痛》列為全年齡層引起失能疾病的第2位,更是50歲以下年輕族群失能原因的第1名。不僅是工作及生產力受偏頭痛影響,調查中也發現,頭痛患者中逾8成過去30天內,至少有一天以上痛到沒有辦法參加家庭、社交或休閒活動。
|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公布113年「偏頭痛認知大調查」內容。(歸鴻亭攝影) |
偏頭痛治療可分為「急性止痛治療」及「預防性治療」。當每月發作頻率超過4天,或頭痛明顯影響生活及日常活動、急性治療藥物療效不佳時,就建議使用預防性藥物減少頭痛發作,近年已有許多新型預防性治療,療效及副作用相較傳統藥物更佳。
臨床上常以口服藥做為第一線預防性治療用藥,包括血清素促動劑、抗癲癇藥、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或抗憂鬱藥等。儘管多數患者在預防性投藥後都有不錯的療效,平均可減少一半以上的頭痛發作天數,但仍有超過一成的人服藥後反應不佳,甚至出現嗜睡、疲憊、體重增加、反應力變弱等副作用,需要尋求其他的預防性治療,像是針劑型的肉毒桿菌素、CGRP單株抗體或口服的CGRP拮抗劑藥物來緩解偏頭痛。
|
偏頭痛若不妥善控制,容易演變成每月痛超過15天的「慢性偏頭痛」。(歸鴻亭攝影) |
林志豪說明,偏頭痛若不妥善控制,容易演變成每月痛超過15天的「慢性偏頭痛」,不僅發作頻率更高、疼痛更嚴重,治療上也會變得更棘手,建議患者至神經內科就診,平日則可以撰寫頭痛日記等,幫助了解偏頭痛誘發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