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國內首部阿里山林鐵沿線地區航空影像專著"復返阿里山"發表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24/8/15 下午 06:09:06 / 經史子集

 農業部林業保育署阿里山林鐵及文資處與歷史航照研究者黃同弘合作,利用二戰時美軍航空偵照等迄今80年來歷史航照檔案,窺看阿里山鐵路歷時變化,費時3年完成《復返阿里山》一書,並於今(15)日於紀州庵舉辦新書發表會。

《復返阿里山》是第一本阿里山林鐵沿線地區航空影像專著,作者黃同弘受訪。(歸鴻亭攝影)
 《復返阿里山》是第一本阿里山林鐵沿線地區航空影像專著,作者利用歷史航照研究不同時期的大阿里山,深入了解阿里山林鐵路徑的變遷,車站與周邊聚落的發展,淺山地帶從闊葉林到竹林乃至針葉樹造林的植被變化,以及背後的歷史脈絡;書中也揭示了原住民與漢人之間的互動,以及戰後鄒族人的遷徙過程,帶領讀者體驗一場跨時空的立體飛覽。

林業保育署副署長林澔貞致詞。(歸鴻亭攝影)
 林業保育署副署長林澔貞表示,從林鐵處與黃同弘合作收集並研究不同時期的航空照片中,除可看見隨著林場業務的展開,伐木、運材及造林等從業人員進入阿里山,也見證地景的變遷及阿里山林鐵任務從伐木運材轉型為觀光的變化。這些阿里山林鐵沿線的變化及研究成果,包括鐵路、地貌、林相、景觀及土地利用等,更展現阿里山林業暨鐵道重要文化景觀調查研究的重要基礎。

林鐵及文資處處長黃妙修揭示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歸鴻亭攝影)
 林鐵及文資處處長黃妙修則指出,《復返阿里山》詳細記錄阿里山林鐵沿線的歷史和生態變遷,並揭示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阿里山林鐵的歷史是一段對抗天災的奮鬥史,也是臺灣生態及人文社會發展的歷史,極具代表性,林鐵自開通112年來,已累積有許多豐富的詩歌、文學、繪畫、音樂、攝影等作品,林鐵處委託黃同弘研究出版,原本只期望能從至今80年來的歷史航照圖、高空的視角,看到阿里山林鐵路線變化、林相的發展,讓讀者更多元地認識阿里山文化,但黃同弘的書寫遠超出預期,4次現勘成果比想像中豐富。

黃同弘介紹《復返阿里山》4次現勘成果比想像中豐富。(歸鴻亭攝影)
 《復返阿里山》作者黃同弘表示,阿里山林場過去設置很多林內線以利林業採伐,一個林區採伐完畢,線上鐵軌、地上設備就會搬走,移到他處重新鋪設,因此早期的林內線相當難以辨識,最難的林內線即包括鹿屈山後線,因此他利用1950年代、1945年的航照圖定位出幾個潛力考古位置,出動4次調查,終於完整勾勒出鹿屈山後線、鹿屈山本線,以及與塔山線連接的關係。

《復返阿里山》發表會大合照。(歸鴻亭攝影)
 黃同弘說明,林內線的路網就像變形蟲一樣,向最北端發展、收縮,再向南端發展、收縮,鄰近當代又漸被林道所取代,鹿屈山線是過去阿里山林場的最北端,這條林內線發現見證阿里山林場最盛大的時刻,也證明以相同的技術可運用在其他阿里山林內線,終有一日可畫出完整的阿里山林內線路網,實際上其他可能線路也收錄在書中。

《復返阿里山》發表會現場。(歸鴻亭攝影)
 為能讓讀者更明白阿里山匪籠一帶地形、辨識腰繞山間的塔山線孑遺線形,《復返阿里山》新書封面採用立體像對圖,也隨書附贈紅藍3D眼鏡,讓航照圖清楚可見,期待未來能喚起更多人關注及保護阿里山。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經史子集
專題:麻念台 日期:2024/8/15 下午 06:09:06
關鍵字:阿里山,林鐵,復返阿里山,林澔貞,黃妙修,黃同弘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麻念台報導
麻念台報導列表
藝術家陳輝東辭世 文化部將呈請總統明令褒揚
文化藝術 2024/11/2 下午 05:11:05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臺博館環形劇場"憶起造舟" 呈現達悟族傳統文化
文化藝術 2024/10/30 下午 06:58:18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2024"臺北數位藝術節"跨域混種登場
文化藝術 2024/11/2 下午 06:55:15
藝術家陳輝東辭世 文化部將呈請總統明令褒揚
文化藝術 2024/11/2 下午 0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