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西潤中自成一家 黃才松"壽巖一青松"水墨印象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2/3/1 下午 11:48:58 / 文化藝術
水墨畫家黃才松喜繪大畫,一幅畫貼在牆上從開始畫到完成,有時耗時一整年。
 |
黃才松介紹他的《海龍:東北角龍洞地質》。(歸鴻亭攝影) |
曾獲國畫類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創作獎及省展永久免審查作家的黃才松,本名黃財松,1951年生於台南佃農之家,1968年才開始進入國立藝專學習正統國畫,1985年以「才松」名舉辦個展,姚夢谷還為他取名「壽巖」二字。
黃才松說,活了一甲子,這次在畫展中山國家畫廊舉辦「壽巖一青松:黃才松六十水墨展」,一共展出100幅水墨作品,每幅畫風格都不同;有人說這畫展像聯展,因為張張都不一樣,就如人性那樣,每個人都不一樣。
他指出,在國內學水墨,出國留學則一直畫油畫,這次展出的作品在技法上汲取東西方的特點加以融合,但始終回歸中國國畫,從兩岸開放後則經常前往對岸,從黃山到張家界,從九寨溝到敦煌莫高窟,逐漸走出自己的風格。
 |
黃才松介紹他的《即將失去的國土:海風沙》。(歸鴻亭攝影) |
一幅《海龍:東北角龍洞地質》,黃才松強調,雖然作畫原則上以中國傳統筆墨功夫為主,從臨摹到寫生再到創作,而這幅畫是在他山上的工作室,每兩個星期去工作兩、三天,貼在板架上連續畫一年多,才完成表現台灣東北角龍洞的自然景觀,因為山岩的走向似海中突出的龍一樣,取名為海龍。
另一幅《即將失去的國土:海風沙》,黃才松說,這幅是表現住在台南沿海故鄉所看到海與風與沙的情景;每年海浪把沙掏盡,所以許多木麻黃都漸消失成為枯木,以雙鉤法表現海浪對生命力的衝擊。
另外,他畫中國龍門石窟,在匆忙中對佛像的印象,返國後變成自己的石窟,每尊佛都是心中的佛,與龍門的是不一樣的,更能表現自我心中想要完成的造型。
「壽巖一青松」展出黃才松在台灣與中國行腳寫生的代表系列,將展至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