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驚濤.太平輪"首播 解構1949東方最大船難
新網記者王勝興台北特稿
2012/3/30 下午 07:20:49 / 經史子集
籌畫7年準備、耗時3年製作、斥資1,000多萬,紀錄片《驚濤.太平輪》將在4月2日到4日晚間九點全臺首播,帶領觀眾一同進入1949年那充滿戰亂年代中疑點重重、號稱東方鐵達尼號的沉船之謎。
 |
總製作人丁雯靜(左),與主持人陳文茜(右)訪問太平輪最年輕生還者王兆蘭。(王勝興攝影) |
西元1949年國共內戰進入尾聲,國民黨節節敗退,最後只有撤守臺灣一途,太平輪就在這麼一個動盪的年代,擔任了運輸貨物及眷屬的重要角色,包含載運重要機密文件、故宮古物、一千多噸的黃金以及準備逃離大陸的眷屬,太平輪前前後後往返兩岸一共18次。
最後一次於1949年1月27日深夜11點45分,太平輪在浙江省舟山群島海域上,攔腰撞上前往上海的建元輪,建元輪當場沉沒,太平輪則在45分鐘後爆炸沉沒,船上一千多條人命僅有不到50人存活,部份被澳洲軍艦所救,部分則是被附近漁民尋獲,船難中在船上的包含當時南京音樂院院長吳伯超。這是兩岸近代史上最大的船難事件。
首播記者會中邀請到當時太平輪船難生還者王兆蘭,是當時被澳洲軍艦救起時年紀最小的一位,副總統當選人吳敦義也到場致詞,資深媒體人陳文茜負責主持,開場並請來名劇場導演金士傑為現場來賓說書開場,帶出1949年那段充滿憂傷與哀愁的恐慌年代。
 |
現場來賓專心聆聽生還者王兆蘭講述當時太平輪沉船時現場狀況。(王勝興攝影) |
副總統當選人吳敦義表示,1949年是動亂的年代,類似太平輪的事件其實是不停的在上演,但是也只有在這種悲劇發生的時候,才真正驗證了人的貪婪以及感傷。
紀錄片中除了以科學的角度完整蒐集了太平輪檔案的公文史料予以交叉分析比對,並秉持著人本關懷精神,完整紀錄了2010年兩岸三地罹難者家屬共23人,於撞船地點首度聯合舉行的海祭儀式。
太平輪首部紀錄片《尋找太平輪》於2005年榮獲「兩岸關係稽大陸新聞報導獎」,製作人團隊並於2004年追蹤至今,並遠赴澳洲,一共歷時7年時間的完整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