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文化部長龍應台面對的台灣文化環境把脈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2/5/20 下午 08:00:16 / 文化藝術
今日的馬英九新政府在風雨飄搖中上路,是中華民國有史以來民怨最衝天的一次起步,而文化部是在這全民抗議聲中開始新局的部會,雖不是眾矢之的,但很快就會被文化人攤在陽光下用放大鏡檢視。
 |
「文化部 出發前」已經結束,現在起龍應台要面對的是「文化部 出發後」的重責大任。(新網資料照片/歸鴻亭攝影) |
文化部的成立是文化人多年來翹首企待的大事,雖然籌組前就充滿如《夢想家》、「夢想12家」與優人神鼓玩不下去這樣的爭議,首任部長龍應台也一再放話文化預算不夠,讓她在中央廚房中「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是,今天還是必須上路。
而文化部要面臨的首要問題,其實還不完全是人事預算不足、經費目標差40億、辦公場所分散等執行面將遭遇到問題,要發展與振興文化,先要替文化環境把脈,要為文化前途搖旗,先要建立國家級的文化政策。政府施政要有明確政策,文化方面的施政卻是很模糊的,到底我們的文化政策是什麼?到目前為止,有沒有國家的文化政策?這是龍應台要面臨的最大課題。
人人從小被教育有五千年文化,以中華民國名義建國一百年,卻都沒有文化部,就算在台灣,從民國56年教育部轄下的一個小小文化局、再加上已經30年的文化建設委員會,到現在升格為文化部的發展,竟花了近半世紀。
 |
龍應台面對的就是不管有任何政策的推行就會有反對聲浪,連一個牽牛花的識別系統都會有不同意見,這與她當文人寫書可以為所欲為有太大的不同。(新網資料照片/歸鴻亭攝影) |
最近的文化元年組織不斷的質疑台灣的文化政策有問題,這次的文化運動至今還沒有如民國初年的「五四運動」,或是什麼「野百合學運」、「紅衫軍」或「中國茉莉花革命」有個名稱,能否繼續有所作為都還有待觀察,但龍應台面對的應該是真正傾聽民意銳意改革外,更需要思考的真的是下一個世紀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文化政策。
部份文化人質疑原來的文建會大還是文化部大,從文建會到文化部到底是改制,還是升格,或可能是形式升級實質降級,如何務實在文化部啟動後,能夠擺脫文建會被視為弱勢部會的標籤,而在變身為文化部後更是包山包海的內容能發揮功能,必然要有更多跨部會的溝通聯繫,縱或龍應台在華人文化界有國際性的地位與聲望,在轉換到官場環境中是否仍能利用她的光環發展國家文化建設統籌規劃的重責大任,除了她外露的文人感性面貌外,需要的是更多的擔當魄力與圓融的處事模式。
許多文化人一直仔細觀察文化部成立時的陣容,因為若要讓台灣文化更有條件發展,要找到更具說服力的適任人才,但目前看到的幾乎還是「舊酒裝新瓶」大搬風一場居多,雖說文化部的首長是否夠資深,有足夠經驗,足孚眾望十分重要,以目前的文化部領導團隊,如何拋棄舊思維開創文化新格局,所有文化人雖不至於上街頭嚷嚷,但都睜大眼睛在觀望。
 |
龍應台親自為媒體增加了一個發稿空間。比起教育部、農委會與其他部會甚至其下屬的兩廳院記者室來說,雖然還是寒酸得可以,但已經是她對新聞同業非常體貼的新安排。(新網資料照片/歸鴻亭攝影) |
龍應台要面對的,絕不只是她已經提到的應大幅提高國家文化預算,而是合理支配運用,錢不夠還亂花才是民怨所在,他明明知道「全年的視覺藝術預算還不到《夢想家》兩晚燒掉的錢」,文學部門則一年只有1,500萬,卻沒聽她講出「文化資源的分配是貧富不均的問題」,若是經由市場機制造成貧富不均,那是優勝劣敗,人人無話可說;問題是我們文化界會有貧富不均現象,政府要負很大的責任。
龍應台應該思考的文化政策除了打破對文化團體政策性的重點補助模式,文化市場太小的條件下如何讓文化總體營造大破大立、馬上就會面對的官僚文閥共生互利眾生相要如何因應、是否要在體制外建立文化智庫定期召開全國文化國是會議以廣納文化民意、甚至修改不合時宜阻礙文化發展的法規等等,都是她很快就會面臨的考驗。
馬英九新政府面臨的尷尬困境,除國際現實政治因素不得不改革的冠冕堂皇理由外,最大的敗筆是沒有及時傾聽民意,快速因應溝通;文化界浮現問題其實更早,《夢想家》事件凸顯出在位者一旦得勢,縱使不貪不腐,卻已經距離庶民等級的小人物民意期望極遠,才會有上焉者感覺花兩億多小意思,敢把全案交政風單位自認清白卻沒去想這兩億多可以分給多少底層文化人,產生悖逆輿論的結果,龍應台上任,希望她能永遠擁有文人當政的風骨,在政治叢林中帶領文化部闖出一片天,最後還能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