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從媒體經驗走向心理研究新路 清大竹師教育學院學生以人文關懷為志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25/5/3 下午 04:12:02 / 勵志人生

 在人文關懷逐漸成為社會關鍵課題的當下,來自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的學生陳倩如,以獨特的跨領域背景及深厚的社會觀察力,走出一條從媒體現場通向心理學研究的實踐之路。

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學生陳倩如走出一條從媒體現場通向心理學研究的實踐之路。(陳倩如提供)
 長期以來,陳倩如活躍於電視媒體領域,累積了豐富採訪與節目製作經驗。透過近距離觀察無數社會故事,她深刻體會到資訊傳遞與真正理解之間,存在著一道難以忽視的鴻溝。「我們可以透過節目傳遞關於人的故事,但對於受訪者的處境與情感理解真的夠深入嗎?這是我在工作中不斷反思的問題。」她這樣回憶。

 這樣的思索,最終推動她回到學術場域,選擇進修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專注於心理學與教育學的系統性學習。對她而言,媒體讓她看見了社會的多樣與脆弱,而心理學則提供了方法與架構,讓她得以更有力地回應那些沉默卻真實存在的社會需求。

 在清華大學的求學期間,將多年來的媒體經驗轉化為研究能量,陸續發表多篇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的學術成果,主題涵蓋身心障礙者職場平權、憂鬱症患者社會理解、人工智慧對人類情感連結的挑戰,以及自殺者遺族心理支持與被理解等議題。這些研究,不僅著眼於個體心理層面,更從宏觀的社會結構與文化脈絡進行剖析,展現出她以人文精神詮釋時代議題的企圖心。

陳倩如(右)與清大竹師教育學院同事相處融洽。(陳倩如提供)
 「每一個遭遇困境的人,都不應該被輕易標籤或忽略。」陳倩如強調。在媒體工作中,她親眼見證了身障者於職場求生存的艱辛、憂鬱症患者在社會期待下的無聲抗爭、科技時代人與人情感連結的斷裂,以及自殺者遺族面對失落與沉默的漫長煎熬。這些生命片段,最終轉化成為她持續追求更具溫度的研究與行動力量。

 不同於一般的社會觀察,陳倩如以教育及心理學的視角,致力從結構和制度層面提出具體可行的支持策略。她認為,人文關懷不僅是情緒性的同情,而是結合知識、理解與行動的整合性實踐。

 展望未來,陳倩如期許自己持續在人文教育與心理健康推廣的領域深耕,不僅以學術研究為支點,更希望將這份理解轉化為推動政策倡議、公共教育以及社會對話的實際行動。

陳倩如以行動證明,專業與信念可以交織成一道溫暖而堅定的光芒,持續在知識與人性之間,搭建起理解及同理的橋梁。(陳倩如提供)
 「教育讓我理解人的可能性,心理學讓我看見人的脆弱,而媒體讓我有機會把這些故事帶到更多人面前。」相信當傳播專業、教育知識與心理理解交織在一起時,就能於這個快速變動的社會中,撐起更多同理的連結與希望的力量。在現今身處人文價值面臨挑戰的時代,她以行動證明,專業與信念可以交織成一道溫暖而堅定的光芒,持續在知識與人性之間,搭建起理解及同理的橋梁。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勵志人生
專題:歸鴻亭 日期:2025/5/3 下午 04:12:02
關鍵字:媒體,心理,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陳倩如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歸鴻亭報導
歸鴻亭報導列表
果陀劇場華文音樂劇"三個傻瓜"首演
文化藝術 2025/5/2 下午 04:53:47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果陀劇場華文音樂劇"三個傻瓜"首演
文化藝術 2025/5/2 下午 04:53:47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2025南投縣玉山文學獎"邀請您來投稿
經史子集 2025/5/2 下午 07: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