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部會首長跨部會提建言共同前瞻文化未來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2/8/16 下午 09:36:52 / 電子政府
文化部今日下午在清大月涵堂召開「2012文化國是論壇」第一階段壓軸場,以「當今天的嬰兒十八歲—2030文化政策前瞻」為題,進行研討與意見交流。
 |
「2012文化國是論壇」最後一場,文化部長龍應台邀請內政部長李鴻源、政務委員兼經建會主委尹啟銘與國科會主委朱敬一,難得4位部會首長共聚一堂為未來文化政策提供建言。(歸鴻亭攝影) |
這場文化國是論壇,文化部長龍應台邀請內政部長李鴻源、政務委員兼經建會主委尹啟銘與國科會主委朱敬一,難得4位部會首長共聚一堂,共同前瞻2030年時的人口結構、國土資源、全球經濟、科技與文化環境,反思當前應有的文化政策布局面,提出20年後的臺灣發展狀態,提供文化部現階段擬訂文化政策時重要參考。
龍應台表示,接下文化部要如何在4年的工作內,規劃未來20年、50年後還能使用的政策,不能不去想鐵軌要鋪往哪個方向,列車以後要停靠哪個站,前瞻未來就是激發大眾的意識,擴大政策思考的面向格局;而臺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持續中的城鄉與數位落差,都關係著文化資源如何整合與分配。
 |
龍應台企圖將台灣文化的規劃至少拉到18年後,雄心壯志不低。(歸鴻亭攝影) |
她說,臺灣的出生率與日本、德國並列全球最低,意味著每個嬰兒都是國寶,一個都不能少,而新生兒中來自新移民的孩子越來越多,這些家庭往往又是經濟弱勢而遭到歧視,明明是國家的正面「資產」的新臺灣人卻可能被視為負債,加上臺灣已是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的人口馬上就要突破300萬,這些最有經驗、最有智慧的退休人口,應該要能成為社會的資源。
李鴻源以「為子祈禱」心情,表達對於2030年地球暖化與國土環境的隱憂,全球要增產40%糧食來養活60億人口,但是石油能源即將面臨枯竭,以瑞典2020年起不再使用一滴石油為例,我們用甚麼價值觀來看待資源,這也是文化政策必須思索的問題。
他說,「社會價值觀」就是一種文化,如果人民的價值觀不改,再好的政策都很難推動,可是臺灣僵化的法令制度,卻使很多有創意構想都無法反映到最後決策,因此如何建立臺灣底層社會的溝通整合,並加強跨部會間的業務合作,都需要全民共同努力,建議臺灣其實可以以義大利威尼斯和佛羅倫斯為借鏡,思考如何從貿易和體制上做突破,找到自己全新的世界定位。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則透過科技面向前瞻未來時指出,臺灣應該改走品牌研發的產業結構型態,提高人力素質與創新研發能力,即使人口少子化,但仍能創造高產值養活高齡社會。
 |
自左上至右下為朱敬一、龍應台、李鴻源與尹啟銘。(歸鴻亭攝影) |
朱敬一特別以遠距照護體系為例,人口老化是世界無法避免的趨勢,如果臺灣能先期開發出符合華人社群的健康照護模式,整合科技、醫療與文化服務,既滿足本身高齡社會的發展需求,後續又可把整套系統拓展到稍晚臺灣10年也將邁入高齡化社會的中國,就是一種結合科技與文化的新興藍海模式,值得國人思考。
經建會主委尹啟銘認為,過去大家會抱怨城鄉落差或是藝文場館建設不足,他認為鄉村應該認真思考甚麼才是自己的文化特色,朝向「小而美」方向重新定位自己,讓國家資源可以整合性的給予重點協助。
尹啟銘建議,以文化底蘊結合產業優勢,可以一面保存文化、一面把文創價值產值化;以ECFA的早收清單為例,由於臺灣電影輸入大陸沒有配額限制,開始有紐西蘭或外國影業公司來臺灣洽談合作投資,就是一個機會。
龍應台結語時表示,大家都在思考如何創造一個好的文化環境,讓今天的嬰兒在2030年滿18歲時是充滿希望的,文化部會在第一階段論壇結束後,盡快提出回應以反映在文化預算與政策裡,來落實這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