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風車32年首次發表"工作執行報告書" 李永豐:孩子笑聲是我最美麗的桂冠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25/5/15 下午 07:09:09 / 文化藝術
紙風車1992年創團至今已逾32年,今(15)日發布《紙風車創立32年工作執行報告》,是紙風車第一次發行「影響力報告書」,創辦人李永豐偕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敏宜、紙風車劇團團長任建誠、影響力報告主編陳玉華及表演藝術雜誌總編輯黎家齊共同就長期觀察臺灣表演藝術生態,及紙風車所帶來的文化意義進行對談。
 |
紙風車創辦人李永豐是該基金會靈魂人物。(歸鴻亭攝影) |
「不管城市或偏鄉,都可以一直聽見台灣孩子的笑聲。」這是李永豐創辦紙風車的尋念。他表示,近年企業及非營利組織紛紛開始發行自己的影響力報告,紙風車32年來演出共6,608場,累積1,475萬名觀眾,3,585家企業業捐款支持,1.5萬人次志工參與,而且連續12年獲選為文化部台灣品牌團隊。直到2年前30週年前夕決定要整理歷年的創作及工作軌跡,提出這份「遲來的年報」,作為對臺灣社會及支持者的溝通。
李永豐指出,面對過去篳路藍縷的過程,一路上非常感激4位貴人,包括鎰勝工業董事長黃子成、中國信託董事會秘書長高人傑、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以及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前兩位是長期支持紙風車的好朋友,後兩位則是見面不超過3次的新朋友,卻都相信紙風車的存在意義,給予捐款跟幫助,才讓基金會度過不少難關。」更多困難的未來仍需要號召更多有心人,為臺灣孩子在未來的夜裡點燈。
 |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文宣組志工主席陳玉華負責編輯《紙風車創立32年工作執行報告》。(歸鴻亭攝影) |
《紙風車創立32年工作執行報告》主編,也是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文宣組志工主席陳玉華表示,觀察紙風車這32年的創作及工作軌跡,我認為這是一個大型臺灣人公民意識及社會運動的啟動,這麼多志工、企業投入,但紙風車過去沒有系統式盤點過;加上「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第3輪啟動,應該再透過一些方式,和所有的支持者溝通、互動,經過討論,於是催生了這本「影響力報告」,不過整理過程中並不容易,經過時移變遷,許多舊資料佚失,並多方詢問蒐集,歷時兩年才完成。
 |
《表演藝術雜誌》總編輯黎家齊介紹紙風車發揮戲劇能量的內容。(歸鴻亭攝影) |
《表演藝術雜誌》總編輯黎家齊說明,在台灣表演藝術史上,紙風車以尋求贊助為偏鄉孩子得以欣賞演出,打破中產階級必須要買票才能欣賞戲劇的模式,紙風車也發揮戲劇能量,在藝術創作加入社會議題倡議,創作內容從童話與傳統故事,加入在地故事、校園反毒及性平等議題,以藝術為社會倡議平台,與政府、企業及公民社會合作做高度整合。近年則以永續看待鄉鎮兒童藝術工程,讓台灣的孩子接觸藝術不再遙遠。
 |
紙風車團長任建誠則強調,紙風車一路走來,一直面對艱困的環境。(歸鴻亭攝影) |
紙風車團長任建誠則強調,紙風車一路走來,一直面對艱困的環境,藉由影響力報告的發行,表達感謝過去支持的人們,也號召更多「有心人」加入行動,為臺灣孩子盡一份心力。
 |
創辦人李永豐偕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敏宜、紙風車劇團團長任建誠合影。(歸鴻亭攝影) |
李永豐並引用童子賢日前獲聯經人文企業特別貢獻獎時的感言,「我們不要洩氣,要點起那盞燈,留給後面的人。有燈的地方,就會有人,有燈的地方,就會有期待與希望。」,他希望號召更多「點燈者」加入,一起成為點亮孩子暗夜希望的那盞燈。「只要燈沒滅,就會有孩子的笑聲,那也會是我最美麗的桂冠。」
紙風車表示,以「創意、美學、愛與關懷」為宗旨創作新戲,用心執行每一場演出,這本《紙風車創立32年工作執行報告》將一路走來社會參與的感人故事及一些相關統計數據匯集成冊,
電子檔已上線分享,歡迎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