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音樂 聽見畫'馬水龍逝世10周年紀念特展國家圖書館展出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25/9/10 下午 06:33:35 / 文化藝術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今(10)日攜手國家圖書館舉辦「《看見音樂 聽見畫》馬水龍逝世10周年紀念特展」開幕式。展覽以多元面向呈現馬水龍的精彩人生與藝術成就,即日起至10月15日於國家圖書館藝文中心展覽室展出,免費入場,歡迎民眾蒞臨參觀。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陳悅宜致詞。(歸鴻亭攝影)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陳悅宜表示,本次與國家圖書館、國家交響樂團(NSO)與衛武營等單位合作,推出特展與音樂會等系列活動,期盼讓大眾重新認識馬水龍的藝術成就。感謝國圖館、北藝大及家屬的支持,讓珍貴藏品得以重現,並強調「音樂家的作品不應只收藏於庫房,而要被重新賦予生命、被大眾聽見與看見」。未來傳藝中心臺灣音樂館也將持續推動典藏再利用,讓更多創作者的聲音被世界共鳴。
 |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翁誌聰致詞。(歸鴻亭攝影) |
協辦單位國家圖書館副館長翁誌聰提到,10年前馬水龍夫人許子珍將珍貴藏品捐贈國圖,本次展覽精選其中文物公開,讓大眾更深入認識馬水龍的創作世界。本次跨館合作是教育與文化的共同努力,希望大家透過各自館舍的專長一同努力,將其音樂宣揚出去。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劉錫權致詞。(歸鴻亭攝影)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劉錫權認為,馬水龍不僅是當代作曲家,更是思想深邃的藝術哲人。他以獨特理念開創跨界藝術語彙,在現今的數位時代回望其創作,更顯難能可貴。北藝大也很榮幸能參與本次展覽,提供典藏品並共同見證這位全才藝術家的影響力。馬水龍知己楊聰賢教授則回憶,他的音樂「是用生命在寫的作品」,其核心精神是「對生命的熱愛」與「對人無限的關懷」,這也是他的創作能穿越時空、打動人心的原因。
 |
活動總策劃顏綠芬致詞。(歸鴻亭攝影) |
活動總策劃顏綠芬教授則介紹本次展場規劃,也特別感謝鳳甲美術館館長葉佳蓉及理式意象設計的協助,展區設計以鋼琴、大提琴曲面結構為靈感,呼應馬水龍畢生與音樂相伴的生命軌跡,並首次公開展出他在家中作曲時使用的鋼琴與書桌,由夫人許子珍提供,讓觀眾近距離感受他的創作氛圍。今日開幕式上更邀請雙簧管演奏家李斐雯與鋼琴家廖皎含現場演奏馬水龍作品《懷念》,讓沉寂多年的鋼琴再度響起,別具意義。
 |
「《看見音樂 聽見畫》馬水龍逝世10周年紀念特展」開幕式。(歸鴻亭攝影) |
展覽規劃7大主題,展出馬水龍珍貴文字、樂譜手稿及難得一見之生活照,並將首次公開家屬珍藏的多幅馬水龍畫作,展現其如何融合土地記憶、傳統文化與現代作曲技法,並跨足音樂與繪畫的藝術視野。為呼應國家圖書館場域特色,現場也特別提供馬水龍相關書籍與樂譜供民眾翻閱,讓大眾更加認識這位跨界作曲家精彩的一生。
 |
「《看見音樂 聽見畫》馬水龍逝世10周年紀念特展」開幕式合照。(歸鴻亭攝影) |
展覽期間亦於國家圖書館簡報室,舉辦兩場專題講座:9月20日下午2時,由音樂學家徐玫玲教授主講〈意象於傳統與現代之間 — 馬水龍音樂創作中的獨特性〉;10月4日下午2時,由聲樂家李葭儀教授主講〈馬水龍其人其樂—從歌樂作品談起〉。
此外,本次系列活動亦推出紀念音樂會。《孕育於山海之間》將於9月11日於國家音樂廳、12月7日於衛武營音樂廳舉行兩場音樂會,曲目皆精選馬水龍中後期四首代表作,從氣韻生動的《梆笛協奏曲》到充滿詩意的《無形的神殿》,展現其管弦樂創作的恢宏氣度。11月2日則於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登場《故鄉風情畫》音樂會,帶來鋼琴獨奏《臺灣組曲》、《雨港素描》、《關渡素描》,以及合唱作品《臺灣歌謠合唱曲集》、更結合嗩吶與傳統打擊樂器演繹舞劇音樂《竇娥冤》,呈現多元音樂風貌,彰顯他對臺灣土地與文化的深厚情感。兩場音樂會皆已開放於Opentix售票系統購票,有興趣的朋友們趕緊購票。而本次特展結束後,於11月7日至12月7日亦移師至高雄衛武營藝術迴廊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