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屋瓦亦朋友雪泥鴻爪皆文章 國定古蹟專刊"停跡坪:16處國定古蹟的文學跨界書寫"走讀森羅萬象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25/9/17 下午 07:18:47 / 民俗古蹟
全國古蹟月的二部曲,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文訊雜誌社共同策劃出版的「國定古蹟專刊」系列專書第3冊《停跡坪:16處國定古蹟的文學跨界書寫》,今(17)日下午於紀州庵文學森林舉行新書發表會。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長陳濟民「國定古蹟專刊」系列專書第3冊《停跡坪:16處國定古蹟的文學跨界書寫》內容。(歸鴻亭攝影)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長陳濟民提到,全國有形文化資產超過3,000處,其中光是國定古蹟就有112處。過去對於古蹟書寫或介紹的方式多半強調文資專業,相對較為生硬,這次為了方便大眾閱讀而選擇與文學結合。《停跡坪》專案團隊提供各種歷史資料、故事給作家爬梳並親自走訪,本次希望透過非虛構的報導文學,或者是詩意的小說、散文書寫,用更多元的方式介紹古蹟,使古蹟的文化價值被更多人看見。
 |
古蹟專家李乾朗教授致詞。(歸鴻亭攝影) |
古蹟專家李乾朗教授致詞稱,自己能做的只是稍微校對作者們在年代與歷史史實不要偏離太遠,但不能夠影響作家們的書寫想像。這16處古蹟透過12作家的文字、想像力的鋪陳,讓讀者可以先神遊一趟,進而走到現場,讓想像與現實疊合。作家們透過情節編織出立體的空間,為讀者們搭造場景、走入時空,看見古蹟背後的故事,並藉由作家之眼擴充它們的文化內涵與意義。
 |
文訊雜誌社社長封德屏致詞。(歸鴻亭攝影) |
文訊雜誌社社長封德屏表示感謝文化部文資局的信任,李乾朗教授是整部作品最大的靠山。我們與作家們一起從北到南走訪古蹟,得到如此豐碩的文本,能夠與歷史、空間對話,彷彿也開啟了心靈之旅。另外更感謝插畫家萬向欣細膩的筆觸,讓讀者彷彿能夠一探古蹟內部;而設計師黃子欽總是先熟悉內容,打造出最完美的設計。是這些一起成就了《停跡坪》這部作品。
 |
出席貴賓與作家合影,自左至右為作家李秉樺、作家徐禎苓、文化部文資局主任陳柏欽、局長陳濟民、作家葉淳之、文訊雜誌社社長封德屏、古蹟專家李乾朗、作家謝鑫佑、作家蕭詒徽。(歸鴻亭攝影) |
撰稿作家代表謝鑫佑、徐禎苓、蕭詒徽、李秉樺、葉淳之也到場支持,分享各自的創作過程。謝鑫佑深感古蹟的魅力與特殊的創作機會;而徐禎苓則形容本次創作如同「琥珀」般美麗;蕭詒徽認為讀者將因內容走入現場,進行思考、打開自己的五感;李秉樺則說本次機會讓他連結了馬偕、牛津學堂與淡水的身世。每一位作家面對古蹟,都找到了他們感動的地方以及詮釋的方式。
 |
全場合影,蘆洲李宅、陳悅記、進士第(老師府)、金廣福等國定古蹟代表人也都到場共襄盛舉。(歸鴻亭攝影) |
《停跡坪》為「國定古蹟專刊」系列叢書的第3本。該系列自推出以來,秉持「讓古蹟真正走入民眾日常」的理念,前兩冊《寧靜時光》、《歷史上的刺蝟島》分別聚焦宗教信仰、軍事遺構,本書以「民居生活」為主,類型包含了宅第、教育機構與公共建設等16處古蹟。《停跡坪》將古蹟視為「時光停留的痕跡」,古蹟不只是一座建築物,期待大家用不同方式去挖掘古蹟的內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