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華"三國" 以女性辯證男人世界"What is Success?"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3/1/1 上午 03:38:06 / 文化藝術
2012到2013跨年,台北101號稱有85萬人、高雄義大也有80萬人看燄火,還是有1千多人跑到國家戲劇院,去上一位叫做林奕華的香港人演義兩千年前「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課。
|
導演林奕華2012年新作《三國》,找女性詮釋男人爭霸天下的恩怨情仇。(歸鴻亭攝影) |
比起當年的三國英雄好漢,林奕華在舞台上把曹操、孫權與劉、關、張一干人等全換成巾幗英雌,以女性來顛覆詮釋這齣從來是男人天下的《三國》。
就一堂佈景加上一面橫幅,幾盞聚光燈與簡單的多媒體,舞台邊一張給說書男子坐的椅子以及舞台當中的一張長桌,就把那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豪傑一一詮釋。
|
從序到跋一直出現的黃色球也算這部《三國》的主角。(歸鴻亭攝影) |
從序幕的一一出場,髣髴操兵般的13位巾幗無雙,乍看沒有太多吸引力,不過一開始幾句dialogue,就能嗅到濃濃似神學或史學家的辯證氛圍,接著的「桃園結義」較有看頭的是利用聲音與燈光效果搭配演員走位的看若monologue卻是一整串質疑與蘊釀整齣戲伏筆的橋段,顯現現代劇場專業的效果。
幾位擔綱三國重要角色的女性,輪流有表現的機會,舞台上沒有千軍萬馬的氣勢,卻多了類似晚近紅遍大江南北還跨海征服台灣觀眾的《甄嬛》氣息,雖然許多必須演來要大剌剌模仿男子氣慨的肢體動作,一段段近乎課堂裡辯證的過程,一遍遍以心理學角度演譯不同的結果;以導演成長的香港背景來表現,那個曾經被英國殖民統治,又必須吸吮中國奶水的成長環境中,很快就出現部份台辭開始改以英文對談,甚至廣東粵語也出籠,在台灣演出的版本當然也少不了加一點閩南腔的台語或台灣國語,對白也不時出現現代流行的俏皮雙關語,很容易博得台下觀眾笑聲卻似乎把戲作得有點俗套。
|
林奕華說明現代女姓扮演的角色已經愈來愈重,是《三國》改由女人擔綱的發想。(歸鴻亭攝影) |
整齣戲裡編劇黃詠詩也採用許多《三國演義》文謅謅的文言、京劇戲曲唱辭與其中明代楊慎的詠史詞〈臨江仙〉,還有幾句曹孟德的〈短歌行〉,卻又穿插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還有一段林奕華填詞的什麼「誰會笑到最後/誰被記住最久/誰不怕一個人走/誰就來到天盡頭」,感覺起來這部份就有點像大雜燴。
在對白上,現場只有古典文言有字幕,大部份演員之間的對白,經常又快又溜卻不一定句句能立即讓觀眾聽懂或體會得出,應該也是必須考慮的部份;尤其許多段導演較意象鋪陳的劇情,大概只有讀過三國歷史,或是來看戲前臨時抱佛腳到網路Google一下這段「是非成敗轉頭空」的恩怨情仇來龍去脈的,不然搞不好會弄不清楚最後怎麼就「有看沒有懂」到底這些女人要的是啥子東西戲就結束了。
當然,要把這齣《三國》裡的精神在近3小時的戲裡表達出來,只能抽取精華,但在宣傳期時表達給準觀眾的是「男人穿的戰衣是盔甲,而女性的戰袍是旗袍」的訴求,進劇場看的卻全是如台灣高中生式「白衣黑裙」的香港英式學生服;而在某些段落說教味也濃了一點,讓台下觀眾似乎也在上歷史或哲學課。
|
13位巾幗英雌穿的都似英式高中生的制服。(歸鴻亭攝影) |
比較值得觀眾想像而有原創感的,林奕華通篇讓演員拿球一直一邊拋來拋去,一邊還要走位唸口白,卻不會把球漏接考驗演員的「技術」,這些球的傳來傳去到底象徵甚麼意涵,則是頗令觀眾出場後玩味也各有解讀或百思不得其解的。
唯一這戲可以傳達給觀眾散戲後肯定答案的,林奕華要詮釋「What is Success?」,黃詠詩道出的「三國近百年天下大亂分久必合於司馬炎,沒人對他有興趣;魏蜀吳眾多英雄好漢爭霸天下最終失敗,卻傳誦千古」,怎樣才算人生活得精彩的定義,已呼之欲出。
一般人對常不按牌理出牌的導演林奕華,以現代新詮四大名著《水滸》及《西遊》之後的這部《三國》,大都抱著期望一睹為快的心情來觀賞,對這部《三國》,似乎尚有更大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