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臺灣文化日 啟動主題活動"藝日文化人"傳承文協啟蒙精神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25/10/17 下午 07:52:12 / 文化藝術
文化部今(17)日於臺北新芳春茶行舉辦臺灣文化日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文化部長李遠與臺灣北社社長羅浚晅、賴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賴悅顏(賴和長孫)、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董事蔣朝根(蔣渭水孫)、阿罩霧文化基金會暨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董事長林俊明等文協相關團隊代表,共同宣布啟動臺灣文化日主題活動「藝日文化人」及系列活動,期盼將百年前臺灣文化協會的啟蒙精神,轉化為當代可參與、可感受、可實踐的生活文化行動。
 |
2025年「臺灣文化日」以「文化鬥陣來-行出臺灣家己的路」為主題。(歸鴻亭攝影) |
2025年「臺灣文化日」以「文化鬥陣來-行出臺灣家己的路」為主題,強調文化是民主社會的底蘊,也是公民行動的日常實踐。主題活動「藝日文化人」於今日揭幕,在大稻埕現流冊店、郭怡美書店舉辦作家朱宥勳及張文薰的文學講座,探討文協精神在當代社會的延續與性別視野的開展;晚間在新芳春茶行,則由阮劇團與音樂人裝咖人、鄭宜農接力登場,將文學、戲劇與音樂融合為一場深具臺灣風格的文化盛宴。
 |
臺灣文化日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歸鴻亭攝影) |
系列跨城活動自即日起至11月2日展開,共有34場於北、中、南部舉辦,包含講座、讀劇、書展、音樂演出、Podcast Live特別場等,將與在地場域對話,編織出遍布全臺的文化行動網絡。民眾可以在臺中中央書局一邊翻閱文本一邊聽講、在嘉義新嘉義座與勇氣書房遇見在地故事、在新竹東門REC&LiVE的聲音現場感受時代迴響、在臺南宮後食酒號舉杯談文化,或走入臺南市美術館2館延伸議題的學術視角。每一個場域都是入口,沒有距離、門檻,文化就在身邊,成為你我的生活日常。
 |
文化部長李遠致詞。(歸鴻亭攝影) |
文化部長李遠表示,500多天前他被任命為文化部長,當時的他就想著「追尋著臺灣新文化運動就沒有錯」。70多歲的他,經歷過禁歌、電檢、出版審查,對於文化理解「很蒼白」的年代,所以上任文化部長的一開始,他就提出文化部不應該是「指導單位」的概念,因為他深刻的理解指導產生了檢查、審查,但是臺灣所有的文化運動都是來自民間力量一次次的反抗、傳承,「臺灣文化是追隨著民間力量一直往前走」,政府不能扮演指導的角色,只能是協助。臺灣文化協會成立104年的今日,「臺灣文化日」活動由遍佈臺灣的民間單位辦理,正是具體實踐當年文協精神。
 |
「臺灣文化日」延續臺灣文化協會在1920年代以文化啟蒙推動社會革新的精神,讓文化不僅存在於書本與舞台,更成為全民生活的一部分。(歸鴻亭攝影) |
李遠說,當前的臺灣仍處在有著多元認同的情境,包含中國與臺灣文化間的關係等,他認為,臺灣的文化從原住民族文化開始,經歷過早期的殖民,到如今的移民,所以不論是日本、中國、西方的文化來到臺灣,都會融合成獨特的臺灣文化,成為臺灣文化的一部分。他以自己是所謂的「外省第二代」,同時也是客家人的身份為例,早年的他總是問自己「我的文化到底是什麼」;1990年代,他拍攝紀錄片《尋找臺灣生命力》時,被評論有「近鄉情怯」之感;直到他擔任文化部長前出版的第103本書《走路・回家》,這些過程其實就顯示他一路的心理變化「走臺灣的路也是走出自己的路」,呼應今年臺灣文化日主題,李遠說,期盼大家繼續承繼文協精神,「傳播我們自己的文化,走進心目中的家鄉」。
 |
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大合照。(歸鴻亭攝影) |
文化部指出,「臺灣文化日」延續臺灣文化協會在1920年代以文化啟蒙推動社會革新的精神,讓文化不僅存在於書本與舞台,更成為全民生活的一部分。文化部今年攜手文協相關團體,合作辦理系列活動,共同啟動「文化佈告欄」,象徵百年前文協精神重新展現於臺灣各地的文化行動,讓更多民眾參與及了解臺灣文化日的意義,期許未來「天天都是文化日,人人都是文化人」。相關活動訊息請至
臺灣文化日網站、各活動合作場域或文化部臉書粉絲專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