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語言學家宋麗梅搶救將要凋零的卡那卡富語言
新網記者陳蔚承台北特稿
2013/1/29 下午 11:20:28 / 經史子集
《時代》(Time)新聞網站「世界」版引用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的報導,台灣語言學家宋麗梅教授,靠在一位南鄒族人Mu'u Ka'angena身邊,聽他娓娓道來他心中的願望。這位族人是這個地球上僅存的10位會說卡那卡富語(Kanakanavu)的人。
Mu'u Ka'angena表示,他已經很老了。他每天都在想,他們的語言可以順利傳給下一代嗎?在他心中,熱切盼望這樣的願望可以實現。
宋麗梅說,卡那卡富語比他本身所固有的價值還要重要。專家學者們相信,卡那卡富語和距今4,000年前從台灣散播出去的語言是屬於同一個語系,而這個語系在今日仍被4億人所使用,範圍從南美的復活島到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
考古學家彼得‧貝爾伍德(Peter Bellwood)表示,台灣是語言的起源。貝爾伍德和語言學家羅伯‧布魯斯特(Robert Blust)已經發展出了一個能夠被普遍接受的理論,這個理論指出,從台灣出發的住民運用先進的航海技術來到處傳播他們的南島語系。現今,台灣14種官方認證的原住民語言中,有4種仍為數以千計的人所使用。但是,種族必須保存以免絕種。現在所知最年輕的、會說卡那卡富語(或稱南鄒族語)的人是60歲,接著是73歲。
宋麗梅表示,一個語言要保存就必需要有人使用,但是卡那卡富語卻鮮少人使用。
這樣的故事不斷的在地球上上演。年輕的世代為了經濟可以維持或生活品質可以更好,他們會學習更主流、更有優勢的語言,不論是英文,或是在台灣,就是中文。原住民在台灣兩千三百萬人中只占百分之二,很多年輕的原住民離開了卡達努瓦村(那瑪夏鄉達卡努瓦村)到其他大都市工作。卡達努瓦村是一個在南台灣風景如畫的小村落,同時也是卡那卡富語的發源地。
宋麗梅很被這些在卡達努瓦村說卡那卡富語的人們所尊敬,他們也樂於花很多時間和她分享他們的語言,也很歡迎宋教授從台灣大學帶來的研究生和研究團隊。
一個星期六午後,他們坐在外頭,辛勤地記錄著祈使句和文法概念中細微的差別。身後是茵鬱的竹林和棕櫚樹,以及青蔥的安瓜那山(Mt. Anguana,相傳是南鄒族的發祥地),山嵐纏繞著山間,細雨灑落在楠梓仙溪的溪谷裡。
基督教長老教派和羅馬天主教在這裡紮根,在1930和40年代,這裡的原住民有三分之二改信了基督教或天主教。在這附近的小林村,在幾年前的因颱風引發的土石流而被活埋,數以千噸的泥流沖入了他們的家。
宋麗梅開始從事原住民語言的研究完全是巧合。1994年剛從伊利諾州拿到語言學博士回到台灣,她在台灣大學的指導教授就要她加入該領域的研究,那名指導教授堅持,多數的台灣人民必須更加了解占少數的原住民。
她說,一開始她很惶恐,她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去實際從事原住民的田野調查。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她習慣了,而且她也意識到,台灣原住民語言在南島語系傳佈過程中的重要性。現在,她是台灣大學語言研究所的所長,是政府支持、研究原住民語言的重鎮。
語言深根茁壯,其種子也演化變成多種語言,例如馬來語和菲律賓的他加錄語(Tagalog),使南島語系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語系之一。
語言的傳播和描述,靠口耳相傳,語言學家稱其為「原始型式」(proto-form)。如在台灣語言中,源自於數千年前的音調︰「galinga」,在現代台灣原住民方言中變成「calinga」;菲律賓語變成「tenga」;在斐濟變成「dalinga」;在薩摩亞唸做「talinga」;而在帛琉新幾內亞唸成「taringa」。另外,台灣原住民航海至紐西蘭時,受到了毛利人語的影響,尤其在毛利人說出他們關於數字的毛利語版本時,他們才知道毛利人原來是他們的近親。
宋麗梅最新的計畫是對照在電影《賽德克‧巴萊:彩虹橋》中,台灣山區原住民的賽德克語在漢英字典中的發音。去年2月,她開始了卡那卡富語的研究,期望能夠在最後一位會說這種語言的人去世前,把它保存起來。
她遭遇很多困難。在40或50幾歲的族中長者,都不太能夠用他們母語說出一些簡單的詞彙。
在部落中,有一位3歲的小女孩在吃早餐。她是Mu'u Ka'angena的孫女,正在用簡單的卡那卡富語和Mu'u Ka'angena聊天。宋麗梅說,聽到這樣的語言真的很美妙,而這位小女孩是卡那卡富語未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