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紐約時報專欄記者分析:重新定義"中國"


新網記者陳蔚承台北特稿
2013/2/14 下午 11:49:15 / 兩岸關係

 中國大陸聲稱台灣是他們轄下一個分裂的省,所以透過通商的經濟同化、滲透和外交手段來進行統一,台灣的2,300萬人民最終可能會被中國大陸吸納。

克麗絲汀‧泰蘿是一位在亞洲和歐洲擔任記者15年的資深媒體工作者,已經獲得了11項新聞獎和入圍12項。(歸鴻亭翻製)
 《紐約時報》亞太版日前的一篇由克麗絲汀‧泰蘿(Didi Kirsten Tatlow)發表的專欄指出,這有可能嗎?相反的,有可能是台灣改變中國,而非中國改變台灣?

 台灣在這樣的爭議和議題上有一項強而有力的武器。塔斯馬尼亞大學的台灣專家哈里森(Mark Harrison)表示,就是台灣兼容並蓄的國家認同感,可以包容和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事物。哈里森也說,對中華民族未來發展而言,台灣的存在顯得意義非凡,因為它指引了一條政治認同建立的道路。

 哈里森表示,外界認為,由於有眾多族群生活在中國,包括頑強的藏族和維吾爾族,中國大陸不大可能去形成一個所謂各方族群皆認可的認同感,從而將國內不同的聲音和意見真實的表達給人民知道。

 因此,就目前而言,中國不可能是一個開放、寬容和民主的社會,但是台灣可以。為什麼呢?因為台灣已經將它兼容並蓄、開放的一面展現給世人,包括新科技媒體、文化和學術研究;在南台灣的台南,有幾十年歷史的國立台灣文學館(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收藏了來自不同文化的敘事文本,這些敘事文本構成了台灣高度分歧和豐富的歷史。

 這棟莊嚴堂皇的磚造建築始於1916年,由日本建築師森山松之助(Moriyama Matsunosuke)設計建造。裡面收藏、紀錄和展示了各種不同的聲音,包括原住民語言、當地的語言;台語、17世紀的殖民者荷蘭人、來自中國飄洋過海的明鄭和清朝的統治者、日本殖民者、和在1949國共內戰失敗撤退來台的中國民族主義者。

 一位長期居住北京的觀光客來到這間博物館很興奮。中國大陸的首都北京,強調嚴格的國家認同,而且試圖去限制地方語言的擴散,如廣東話。

 台灣是另一種中國的歷史故事。台灣包容不同文化的存在、不同批判的意見和承認過去的錯誤等等方式來撫平過去。台灣還實行雙文制(digraphia),這是一種中文字和拉丁字母的混和使用方式,有些中國和非中國的學者都認為,雙文制對現代中文十分重要,但是這樣的方式卻被北京政府拒絕,因為北京當局試圖要保留語言的「純種性」。

 哈里森指出,當中國面對來自土地廣大的西藏和新疆的不滿和憤怒時,台灣的做法可以給中國當作借鏡。

 他表示,某種程度上,中國必須讓西藏人和維吾爾族人覺得自己是中國的一份子,中國必須重新思考這種認同感的可能性,而台灣證明了,這個途徑是做得到的。哈里森也說,中國政府並沒有開始思考怎麼做,相反的,它採取了殖民的觀點:「我們為他們做了那麼多,他們為什麼還不滿足?」

 哈里森說,對中國人而言,作為中國人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你無法自己變成中國人,因為你生下來就是中國人。但是對台灣來說,你有機會和可能性去選擇自己要不要變成台灣人。這是一種接受不同文化並且當作是國家一部份的一種過程。

 他並表示,台灣人的態度是,我們活在這個島上,我們就必須學著一起生活,我們要成為台灣人。這是後殖民主義的認同:包容、開放。在葡萄牙人把台灣取名為福爾摩沙後,哈里森將這種態度稱為「福爾摩沙之聲」(Formosan voice)。

 然而,事情並不會永遠都這麼順利。1949年後,民族主義者(國民黨)矢志重回他們的祖國中國大陸,因此用鐵血的方式統制著台灣。這段期間,認同感的建立十分缺乏,要等到1987年解除動員戡亂法之後,才加快了認同感建立的速度。

 哈里森說,在這段期間,當然也有很多意見和聲音傳達出來,包括移民工人和被流放的人,但是這些聲音並沒有被記錄下來。

 沒有人期望中國真的開始傾聽台灣的聲音。在用武力恫嚇統一台灣後,在過去的十年,中國總理胡錦濤用所謂「紅包外交」(hongbao diplomacy)的手腕,如經濟誘餌和增加貿易來促使統一。

 在未來的哪一天統一了,這種情形並不是不可能。以從前最後帝國滿清政府的想法為出發點,用領土和疆界的角度來把台灣納入轄下後,中國大陸將會面對嚴峻的課題,它要和異議份子協商而開始尋求台灣人的答案。

 哈里森說,如台灣所認為的,自己是中國人是不可改變的事實,但是在超越或摒除中華人民共和國所謂的民族主義後,有很多其他方式來思考和看待如何成為中國人。這樣的模式和思考最終將會讓那些少數民族相信,他們和中國其實是真的平起平坐的。如果中國真的有聽進去的話。
頻道:數位傳播 分類:兩岸關係
專題:陳蔚承 日期:2013/2/14 下午 11:49:15
關鍵字:中國,台灣,紐約時報,台灣文學館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陳蔚承報導
陳蔚承報導列表
美哈芬頓郵報專欄介紹台灣愛地球的3個方法
生態環保 2013/2/1 下午 09:25:26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里仁推廣國產雜糧有成 獲農糧署頒贈感謝狀
產業經濟 2024/11/14 下午 06:10:06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Liveges Rusiguwan辭世
回憶紀念 2024/11/13 下午 07: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