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傳獎交趾陶藝師呂勝南 監獄教化20年自喻判無期
新網記者麻念台/楊琬婷嘉義特稿
2013/2/23 下午 11:06:09 / 文化藝術
源自低溫彩釉軟陶唐三彩的交趾陶,是廣東五嶺以南古稱交趾當地陶匠發明集捏塑、彩繪、低溫燒窯技術於一身的傳統工藝,一生從學徒到薪傳獎得主的交趾陶藝師呂勝南,將這種藝術帶入監獄,成為教化收容人的重要工具。
|
嘉義地區交趾陶藝師呂勝南,一生貢獻這項集捏塑、彩繪、低溫燒窯技術於一身的傳統工藝。(歸鴻亭攝影) |
1955年出生於嘉義的呂勝南,因為當時農業社會孩子生比較多,他有7個兄弟姐妹,17歲時就跟隨台南廟宇建築師紀淵貴當學徒,學習雕塑、雕刻、寺廟彩繪等技藝,24歲獲得潮州派名師林添木指導,開啟交趾陶創作生涯,從此與這項傳統藝術結了一輩子緣。
呂勝南表示,交趾陶藝術是嘉義地區獨特的地方民間藝術,嘉義也成為交趾陶的傳承重鎮,他生長在這個藝師群集的地方,有機會以交趾陶創作成為畢生志業,心裡是充滿感恩的。
而20年前,又有機會與現在的法務部長,當時是檢察長的曾勇夫建議,願意入監去教導受刑人這項技藝,得到一口應允,呂勝南說,20年來始終在監獄中教學,仍然一直教下去,包括龜山監獄、土城看守所、彰化少年輔育院、雲林監獄、嘉義監獄、台南明德外役監等都有他的足跡,等於也被判了個無期徒刑。
|
呂勝南接受本網獨家專訪談進入監獄教導受刑人從事陶藝創作是一種積功德的心態,所以做得很快樂。(歸鴻亭攝影) |
他指出,受刑人在獄中最多的就是時間,若是能讓受刑人能在服刑期間學到一技之長,日後回到社會必然比較不會繼續走回頭路,而自己一直積極投入到獄中公益教學也算是一種積功德的心態,所以做得很快樂。
對於投身監獄教學,呂勝南回憶1993年第一次進去監所時,面對許多身上刺龍刺蛇的黑道兄弟,腿都有點發抖;接著轉念一想,「我是來幫助這些收容人的」,就覺得正氣凜然,腿也不抖了,這種以人格感化、技藝傳承與藝術淨化人心的理念一直支持他教到現在,每星期只有1天在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系任教,卻有3天在監獄教學,教過的受刑人已經上千。
1993年5月1日文化藝術入監,接著法務部將全國48所監獄「一監一特色」的政策下,而嘉義地區有交趾陶這麼有特色的藝術,自然歸類成立陶藝班,一方面薰陶受刑人,一方面教授他們一項技能,呂勝南說,在目前的社會型態下,沒有人願意從事這項創作過程繁複,因而面臨人才斷層危機的交趾陶藝術,而受刑人可以每天專心學習與磨練,也培養出不少手藝頗為精湛的學生。不過他也承認,這些受刑人出獄後成功繼續創作並利用這項手藝維生的雖有,但失敗放棄的也很多。
呂勝南說,因為目前他教授的監所收容的都是吸毒或製毒的收容人,出監後煙毒犯受不了毒品的誘惑再次入監的也不少,他只能耐性的給予教化,希望吸毒者能夠痛定思痛徹底戒掉毒癮。
|
呂勝南認為受刑人可以每天專心學習與磨練,也很欣慰培養出不少手藝頗為精湛的學生。(歸鴻亭攝影) |
呂勝南的作品造型精緻,釉彩古樸,頗有鄉土色彩,1987年在嘉義市成立龍鳳祥交趾陶藝術工作室,推廣交趾陶藝術,同年創作一幅臺灣最大的交趾陶麒麟壁,高470公分、寬850公分,以立體浮雕接拼,壁堵上共有36隻各種造型的麒麟組合完成,目前展示於高雄;1991年創作一批身高100公分,具有各式不同造型的交趾陶神像共計20尊,安置於嘉義天后宮新建屋脊上;2006年10月偕同葉國榮共同創作高達10公尺戶外公共藝術作品《通天鎮地柱》,目前展示於高雄蓮池潭,是台灣最大尺寸的交趾陶作品。
而對呂勝南來說,帶領雲林監獄受刑人集體創作的交趾陶巨型公共藝術《清明上河圖》,就頗能表現他在監獄教學的成績,頗受社會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