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烈火摯愛"顯露戰爭下矛盾人性面
新網記者陳慧如台北特稿
2013/3/5 下午 07:48:17 / 電影世界
獲得2013年柏林影展電影大觀單元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的電影《烈火摯愛》(Inch'Allah),台灣將在3月15日上映。
|
2013年柏林影展電影大觀單元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的電影《烈火摯愛》。(佳映娛樂提供) |
這部電影是由昂娜伊絲‧芭波‧拉法雷特(Anaïs Barbeau-Lavalette)所執導,艾芙琳‧布荷許(Evelyne Brochu)、莎賓娜‧奧扎尼(Sabrina Ouazani)及希凡‧拉維(Sivan Levy)所主演。此片以以巴戰爭為背景,講述一個來自加拿大的女醫生克蘿伊,來到衝突抗爭非常頻繁的以巴邊境服務。病人看到她好似在這戰爭的世界仍有一絲活下去的希望,然而她卻成為一場抗爭的幫凶。
克蘿伊的生活白天與黑夜有著明顯的區別。白天在醫院照顧巴勒斯坦的病人,夜晚卻與以色列女兵鄰居經常流連在玩樂中,逃避現實的苦悶。游移在兩個種族之間的她,面對兩邊的困難都很想幫忙,但卻經常矛盾,也常吃力不討好。
當深入了解巴勒斯坦後,克蘿伊就覺得以色列手段殘忍,同情巴勒斯坦人的處境。回家之後跟鄰居以色列女兵碰面時,看到女兵要執勤檢查哨的壓力的強烈對比下,她的內心煎熬無比。
或許在戰火塵囂中孩童的心與臉上的笑容,是唯一可以讓人喘息與忘卻悲傷的畫面。克蘿伊與難民營的孩子相處喚回了她內心的平安與溫暖,是電影裡最溫馨的所在。
雖然最後的訴求激烈又殘忍,那也是很多難民營裡的人想大聲吶喊的。他們真的不是老鼠,他們是人,需要得到人權基本的尊重與對待。但是戰爭卻能輕易都剝奪殆盡。
戰爭都非人民所願,但受傷害最多往往就是人民。戰爭的奪城撂地,使人民失去生命亦失去家園,三餐不得溫飽,人生失去盼望。在無望中就想抗爭,抗爭就會有更多的流血衝突,最後輸的依然是人,甚至輸到連人性中應有的善良及尊重他人的本質都失去了。
導演昂娜伊絲‧芭波‧拉法雷說,「我常在想,到底我們能陷入別人的戰爭到甚麼程度?」電影中的克蘿伊陷入戰爭衝突,是因為戰爭不是別人家的事,沒人可以倖免。電影裡面確實透露著這樣的主旨,捲入戰爭裡面沒有人可以置身度外,沒有人可以全身而退,更沒有人可以倖免於難。
這部電影就像一股冷空氣。看起來很灰靜、乾燥又帶著寒冷,吸進去之後,刺痛著鼻腔,劃痛了呼吸道,到了肺部都還能感到絲絲似箭的冷氣,且在心口留下微悶的絞痛,而這股絞痛感便是源自於殘酷的戰爭,警惕著人類戰爭所要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