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與民國" 白先勇為父親白崇禧將軍立傳平反
新網記者范詩敏台北特稿
2013/3/9 下午 07:43:58 / 經史子集
《父親與民國》讀者座談會今天在台北中山堂舉行,白先勇、社會文化評論家南方朔與媒體人趙少康齊聚,一同談論他們所經歷的民國史。
|
作家白先勇以新書《父親與民國》為父親白崇禧平反。(歸鴻亭攝影) |
作家白先勇說,他父親白崇禧為民國打了一輩子的戰,奉獻了一生在保護民國,所以他的新書取名為《父親與民國》。
「為父親寫書立傳,並非只是為了個人家族緣由,」白先勇深深期盼現代青年重新溫習、認清歷史,從史實中找到國人的凝聚力和驕傲感,「為中華民國而戰」。他表示,希望這本書只是起頭,要引起大家對民國這段歷史的回憶。
白先勇表示,這本書在取名上,就是個很大的題目,他父親18歲參加武昌起義,見證了民國誕生,不久後辛亥革命就成功了,雖然在那次起義,父親並未建立顯赫軍功,但卻常將這些事掛在嘴邊,可見這些事對父親的影響是深遠的,白崇禧和民國有著牢不可破的革命感情。
他指出,當年或許有人認為「為國家、民族奮鬥、犧牲」是唱高調,但是父親一直把國家放在第一位,心中只有大是大非,沒有個人恩怨,「他一輩子信仰民國、信仰三民主義,最後還想反攻大陸」,而且終生以軍人為傲。
|
白先勇與社會文化評論家南方朔對談父親與民國》。(歸鴻亭攝影) |
因此,白先勇希望今日的國軍官兵一定要重視歷史,當回顧辛亥革命、北伐成軍和抗戰勝利的歷程時,可以瞭解即使在抗戰期間,面對的是具有精良裝備、訓練的日軍,國軍死亡近300萬人、將官死亡超過200位、空軍飛行員戰死逾4,000多人,8年期間卻未曾聽聞有那一支國軍部隊投降,中華民國軍隊以血肉長城,英勇慘烈贏得勝利。「這是光榮、輝煌的歷史,所展現的正是『軍魂』,是非常優良的傳統。」
白先勇說,父親從拿破崙入侵蘇俄的失敗中受到啟發,向抗戰軍事委員會「最高軍事會議」提出「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以游擊戰輔助正規戰,消耗敵人實力作持久戰,獲採納訂為8年抗戰最高指導原則,被譽為中國近代出軍事戰略家,有「小諸葛」之稱。
抗戰時指揮「徐州會戰—臺兒莊大捷」、「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崑崙關之役」及「長沙第一、二、三次會戰」等關鍵戰役,立下彪炳戰功,日軍更封他為「戰神」。同時,白先勇說,他的父親也有政治抱負,抗戰前在治理廣西時,以國父孫中山所創的「三民主義」、「建國大綱」、「實業計畫」中的建國理想及方針,致力建設,不到7年時間,落後貧窮的廣西一躍而成全國「三民主義模範省」。由此即可看出將軍不是一位「武夫」,而是深受儒家和國父思想影響、勤於治學的儒將。
白先勇回憶父白崇禧在228事件發生時,秉持禁止濫殺無辜的原則接手善後事宜,釋放了許多被貼上政治犯標籤的台籍菁英,緩和了不少當年外省和本省人誓不兩立的氣氛,累積不少民間聲望,也因為如此,白崇禧將軍晚年時竟被當局懷疑意圖謀反。
|
《父親與民國》讀者座談會今天在台北中山堂舉行。(歸鴻亭攝影) |
放不下父親晚年被冠上謀反標籤,白先勇日前也出書平反,台北市政府也計畫翻修白家位在台北市六張犁的市定古蹟回教家族墓園,並對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讓後人重新認識白崇禧將軍的戎馬生涯。
作家白先勇的父親白崇禧將軍,是中華民國第一任國防部長;228事件發生時,他以國防部長身分來台,揭示從寬處理、禁止濫殺的善後處理原則,獲得肯定。而他當時上簽給蔣中正的相關文件史料,今天在台北中山堂的白崇禧紀念展中,首次曝光。
簽呈上寫著,228案件請免儀送法院審理,這是228事件發生後,當時的國防部長白崇禧上簽給蔣中正,希望能夠從寬處理的公文,另外針對已經遭判刑的人,白崇禧也一併上簽,希望能夠給予減刑處理,而他也奉蔣中正之命,到全台各地進行宣慰,希望讓傷害減到最低。
白崇禧自18歲參加武昌起義,加入辛亥革命行列後,與國家命運緊密相繫;在北伐、對日抗戰的重大戰役中,幾乎無役不與,屢建奇功;在國共戰爭時,與中共林彪百萬大軍周旋,最後退至廣西戰至最後一兵一卒,在孤軍難以迴天情況下,38年底離開大陸、輾轉來到臺灣,緊緊追隨中華民國命脈所在,1966年在台北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