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台湛空明" 史博館展出中國傳統香文化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3/3/22 下午 08:12:26 / 宗教哲學
香是一種木材粉末和一些添加的香料、藥劑、粘合劑做成的用於燃燒的物品,但在千百年人類心中,焚香主要用於供奉社稷神祇、祭祀祖先、宗教信仰儀式,除瘴避穢、祈禱平安之用。
|
香具是中國傳統使用的載體,史博館以中國焚香的歷史演變為架構展出《靈臺湛空明─傳統香文化展》。(歸鴻亭攝影) |
國立歷史博物館為推廣香之藝術與文化,與中華東方香學研究會合作,今日起至5月5日,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四樓401展廳,舉辦《靈臺湛空明─傳統香文化展》,以中國焚香的歷史演變為架構,引香具為載體,輔以香席演儀的呈現,讓觀眾認識和領悟傳統香文化之特色。
史博館表示,中國用香的歷史久遠,最早可追溯到漢代以前,常見貴族沐浴用香,以身上的香味提醒其社會地位;西漢時期,受神仙思想影響,還製造型態精巧的專屬香具「博山爐」;到魏晉南北朝後,又融入佛教焚香法事的觀念。
隋唐時期,皇室和士族階級用香風氣極盛,不但以花草薰香、香木焚香,更出現用香材所營建的宮室;此外,在佛、道二教推波助瀾下,民間也對用香開始了普遍的認識,對往後宋元社會香文化的開展,產生深遠影響。
|
史博館表示,千百年來中國香學研究已逐漸成型。(歸鴻亭攝影) |
而中國香文化到了宋元兩代最為鼎盛,兩宋時期,「插花、品香、點(鬥)茶、掛畫」被稱為文人社交圈的「四般閒事」,是評斷文人生活品味高低的標準,與琴、棋、書、畫四藝並稱。明代可謂傳統香學成熟期,名士、僧道競相修築「靜室」,以「坐香」來「習靜」,利用「課香」作為勘驗學問、探究心性的方法,至明代中期至清初盛世,用香文化臻於完備,且廣泛地被實行。
史博館指出,香之文物雖微,卻散發著傳統文化之芬芳,直到今天,香文化在台灣延續發展,隨著學者的研究、同好成立學會,香學研究逐漸成型。本館希望民眾能透過此次展覽,思考香之氣味對生活的助益,除敬天禮佛、除瘴避穢外,也能瞭解香文化所蘊含調和身心、淨心契道的內省境界,讓現代人品嗅稍縱即逝的香氣藝術的同時,也能體會古人鼻觀風雅間的思想與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