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瓜石戰俘營兩個角度歷史-龍應台訪視水金九之二
新網記者麻念台新北瑞芳特稿
2013/4/10 下午 11:22:10 / 文化藝術
戰爭留下許多悲慘的故事,雖然物換星移、時光流轉,許多戰時歷史真相卻不應被遺忘。
|
文化部長龍應台站在「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紀念石牆前表達也應還原當時台灣人的歷史真相。(歸鴻亭攝影) |
金瓜石戰俘營(きんかせき)是1942年至1945年間,日軍於台灣北部瑞芳金瓜石設立的第一戰俘營,關押了千餘名以大英國協成員國為主的同盟國軍戰俘,包括英國、加拿大、荷蘭、澳洲、紐西蘭、南非及美國,這批盟軍戰俘的勞役工作即為採掘銅礦,由於生存與工作條件甚差,管理嚴苛、醫藥不足且水土不服等因素,許多戰俘命喪於此,是死亡率最高的戰俘營。
文化部長龍應台接著前往這處現在看來綠樹如蔭、風景秀麗的戰俘營遺址銅山社區公園,原本是礦工工寮,1942年日軍在南洋擄獲532名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同盟軍官兵,因此將工寮改為戰俘營,從事銅礦開採工作。
|
龍應台發現高齡88歲的耆老張阿輝手上的金飾是他當年自己淘金打造的。(歸鴻亭攝影) |
曾在金瓜石礦坑擔任行政人員的鄭春山表示,1933年日本人曾經招募溫州人來金瓜石採礦,建有10座工寮,本地人稱為溫州寮;1942年11月14日523名英國戰俘抵達台灣,住進金瓜石溫州寮改的戰俘營,因此每年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固定在11月第2個星期日舉行追思儀式,過去有當年戰俘及親友組成「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前來憑弔難友,近年大都老去凋零,來的都是眷屬晚輩。
78歲的鄭春山說,新北市政府以新台幣3,600萬元整建「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並且豎立紀念石牆,石牆上刻上當時被關在全台各地4,000多名國外戰俘姓名,這片石牆因為擋住在地居民視線被迫拆除重建。
當地高齡88歲的耆老張阿輝則趁龍應台視察時表達在地的看法,批評政府只重視在戰俘營死去的外國人,花大錢建立紀念碑,卻忘了台灣人當時在戰後的血淚史,埋怨政府當局包括現任市長與過去的歷任縣長從沒來視察過這裡,文化部長卻是第一個來訪的官員。
|
站在「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前聆聽張阿輝說明金瓜石戰俘營兩個角度的歷史。(歸鴻亭攝影) |
他說,在二次大戰期間,當時台灣是日本統治的一部份,日本徵召許多台灣年輕人上戰場,其中有不少台灣人是被派去做戰俘營的監視員,那些台灣人沒有選擇,但戰後卻被抓去日本國際法庭審判,有些還被判處死刑,政府也從沒注意這些冤死的台灣人。
龍應台回應,這部份政府是應該被質疑,要還原過去的真相,政府應深刻討論過去這段歷史,不能只跟著單一戰勝國的邏輯來寫歷史,這樣處理未來對金瓜石當地的記憶就只有戰俘營這段,可是當初被日軍派去當看守俘虜的台灣年輕人卻被忽略,這些台灣人的歷史也應該被放進紀念園區,一同讓大家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