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德一生攝影歷程 歐洲藝術電影台來台拍紀錄片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3/4/19 下午 08:24:12 / 文化藝術
藝術家謝春德的創作,吸引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攝影史學家莫尼克‧西卡爾(Monique Sicard)以他為研究主題,率歐洲藝術電影台(Arte)團隊來台為謝春德拍攝紀錄片,預計停留約10日,走訪他曾拍過的台灣場景及目前高美館的個展。
|
藝術家謝春德吸引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率歐洲藝術電影台(Arte)團隊來台為他拍攝紀錄片。(歸鴻亭攝影) |
今日莫尼克‧西卡爾、法國學術合作暨文化處處長金默言、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郁秀、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謝佩霓、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教授林志明等人,共同出席紀錄片記者會,說明拍攝謝春德紀錄片原由。
莫尼克‧西卡爾表示,謝春德1960年代踏入攝影界,在橫跨5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拍攝風格與主題從超現實、土地關懷到數位時代的抽象詰問,不斷翻新突破,他的作品富含當代的問題,特別是對台灣的身份認可,這是歐洲藝術電視台從歐洲的角度來看,覺得很有興趣的地方。
莫尼克指出,歐洲藝術電視台這次會對謝春德感興趣,主要是因為他20年創作20件作品的長時段攝影,讓作品成為社會的紀錄,尤其他始終能憑藉不墜的熱情持續創作,跨足紀實攝影、報導攝影及流行、商業攝影領域而行成的影像創作令人驚艷,該台試圖通過謝春德的創作表現,製作成50分鐘左右的紀錄片,帶領國際觀者一窺台灣的文化表現。
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謝佩霓說,以攝影為主要創作媒材的藝術家中,謝春德是具獨特地位的一位,這次選擇高美館舉辦其生涯首次、也是最完整的一次回顧型個展「微光行」為他跨越50餘年精彩的創作生涯作一全面的回顧,呈現他影像中流洩著幽光的異想世界,值得細細回味。
|
自左至右為謝春德、法國學術合作暨文化處處長金默言、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郁秀、攝影史學家莫尼克‧西卡爾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謝佩霓與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教授林志明。(歸鴻亭攝影) |
謝佩霓也指出,最近民間出現希望成立攝影博物館的規劃,反而擔心攝影這門藝術會在美術館消失;高美館這次展現謝春德數十年醞釀構思到成熟的影像創作作品,從其1960年代初入攝影界《第一次個展》開始,進入他以吾民吾土為拍攝主體的《家園》、紀錄時代名人肖像的《時代的臉》、探索異鄉遊子情懷的《無境漂流》、從愛慾及死亡交纒的《生》系列,直至本展首次發表之裝置新作《天火》,是一次難得研究謝春德創作心路歷程的機會。
謝春德回憶自己原本喜歡畫畫,無意間看到相機分期付款的廣告,便買下相機想拍畫面回家素描,意外走上攝影這條路。他說,攝影對我最大的影響,是改善他的人際關係,因為每次約了想拍的對象又很怕與他們見面,一次次逼自己與不同人相處工作,讓害羞的他學會和人接觸。
1949年生於台中農家的謝春德,從沙鹿高工紡織科輟學後,18歲離鄉到台北,最早作品流露超現實意涵,在台北工作之餘,他用家裡賣田剩下的錢當作「給自己的出差費」,走訪台灣各鄉鎮,完成「家園」系列,在傳統紀實風格外融入現代主義美學;「時代的臉」則拍下作家三毛、演員金士傑、畫家席德進等台灣藝文界七○、八○代表人物,這系列肖像深植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