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星外掩星普查 台墨TAOS2計劃探索太陽系奧秘
新網記者林建志台北特稿
2013/5/9 下午 03:10:28 / 天文地理
太陽系邊陲的古柏帶(Kulper Belt)天體,天文界認為保存許多宇宙奧秘,中央研究院與天文物理研究所、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與美國史密松天文台共同興建的「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計畫」,在墨西哥時間5月2日下午於墨西哥聖白多陸國家天文台舉行破土典禮。
 |
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祥宇說明「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計畫」。(林建志攝影) |
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祥宇表示,掩星指天體與天體之間的遮蔽現象,這項由中研院主導的計畫,將建置4座口徑1.3米的高速高感度相機,對位處太陽系外圍區域的古柏帶小天體造成的掩星事件進行長時間的觀測,估計外圍小天體的數量與密度進而推敲太陽系生成的奧秘。
他指出,台灣於民國94年與美國合作推出中美掩星計畫(TAOS),在嘉義鹿林山上設置4座口徑50公分的自動望遠鏡,監測1,000顆恆星,搜尋位於太陽系外圍古柏帶小天體對遠處背景恆星造成的掩星現象。由於掩星過程稍縱即逝,亮度變化時間極短只有0.2秒的時間,此計畫採用拉鍊讀取模式每次只讀取一小部分影像建立高速測光系統。
為了追求更完美的觀測條件,中研院與墨西哥國家進一步的交涉,協議在具備良好天文觀測條件的聖白多祿天文台搭建3座精密靈敏度更高的望遠鏡協助觀測,進行中美掩星二代計畫(TAOS2)。
中央研究院天文所所長賀曾樸強調,TAOS2的觀測靈敏度比TAOS大幅提升達100倍,有助於觀測到更多的掩星事件,為揭開太陽系形成之謎,往前跨進一大步。
 |
自左至右為中華民國駐墨西哥代表李新穎、王祥宇與中央研究院天文所所長賀曾樸。(林建志攝影) |
賀曾樸說,這項創舉不僅是台灣與墨西哥之間第一次大型的科學合作計畫,更代表的是墨西哥國家天文台躍升世界級的天文觀測機構,替從事科學研究與工程技術相關人員提供合作平台,當地政府不僅透過法規來規範城市照明減少光害,更挹注相當龐大的經費來配合計畫所需的基礎建設。台灣約投入了1千萬美元的經費,並自行設計、製造望遠鏡與相機感測晶片;墨西哥則提供望遠鏡台址上的各項基礎建設,包括道路、電力、網路、房舍的興建。
中華民國駐墨西哥代表李新穎也表示,本月2日應墨國國立自治大學邀請,參訪該國聖白多祿天文台並和中央研究院天文所所長賀曾樸及多位貴賓共同主持台、墨、美天文科研設備合作計畫動土,象徵台、墨、美3方天文科學首度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聖白多祿天文台位於墨國北部鄰近美國邊界的下加利福尼亞州的聖貝德羅國家公園,當地海拔約2,800公尺,全年晴天日超過300天以上,天候氣流穩定,與美國夏威夷、智利、西班牙在大西洋的加納利群島並列為全球4大最佳天文觀測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