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筆儒風"詩書畫 史博館溥心畬畫作經典重現
新網記者林建志台北特稿
2013/5/10 下午 09:20:28 / 文化藝術
中國文人畫向來以優雅風趣為主,清新雅俗的線條風格往往讓人身心嚮往與放鬆。清朝皇室後裔溥心畬在中國文人畫史中,與國寶級大師黃君璧與張大千齊名共稱渡海三家,其中溥心畬又為3人中文人氣息最濃厚的1人,被譽為20世紀文人畫的最後一筆。
 |
台大藝術史教授傅申說明溥心畬作畫的過程與風格。(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
今年是溥心畬逝世50周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為推廣中國畫作,提高大眾對文化資源的關注與應用,今日起至6月23日於4樓舉辦「逸筆儒風─溥心畬書畫展」系列展覽,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表示,溥心畬「詩書畫三絕」,他的文雅貴氣與張大千的潑墨重彩各有千秋,並列「南張北溥」之稱。
台大藝術史教授傅申指出,溥心畬在作畫的過程與風格的呈現都極具特殊意境,此次的主題鍾馗,更在畫作中導入現代行為,呈現鍾馗吃西餐等別出心裁的風格。對南張北溥的敘述則強調,溥心畬畫作愈小愈精采,卓見其細膩與平淡的畫工,張大千則是以大幅山水畫為主,畫風灑脫。
 |
清朝皇室後裔溥心畬在中國文人畫史中被譽為20世紀文人畫的最後一筆。(歸鴻亭攝影) |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溥心畬書畫共計203件,包含繪畫142件,法書61件,捐贈者包含溥心畬家屬及弟子羅茵,以及吳頌堯、顧力仁、吳伯雄、劉真、褚承志、袁帥南的家屬等各界人士,此次展覽選出70件主題分為道釋人物、山水、花鳥等不同題材作品,展覽主題包括午日鍾馗、摹古與寫生山水、溥式花鳥寫生、道釋人物等。
1896年溥心畬出生於北京恭王府,姓愛新覺羅,名溥儒,後改字心畬。自幼受到念書、作詩、習字完整的文字教育,為日後打下深厚的文學基礎。1912年受到袁世凱圍攻恭王府,與母、弟避居西山戒台寺,日後自稱西山逸士。1924年返回恭王府定居,過著半隱居的生活寄情書畫。1928年經由詩人陳三立介紹認識畫家張大千,兩人交情持續35年。1949年來台,受到黃君璧邀請擔任國畫顧問,爾後加入戰後官辦美展如全省美展、全國美展、全省教園美展的評審行列,對當時美術教育的發展具有影響力。1963年11月因癌症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