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聲張" 憂鬱症藝術家辦展讓社會正視病友權益
新網記者劉詩婷台北特稿
2013/6/15 下午 02:49:19 / 卓越菁英
這是一場結合多位藝術家的跨領域聯展,而他們只有一個共同的任務-為憂鬱症發聲。3位曾罹患憂鬱症的藝術家吳東穎、盛正德、張蓬潔,以自己的姓氏做為縮寫「勿聲張」,與多位藝術家共同舉辦《勿聲張》憂鬱症關懷展演於覓空間,展出內容包含多幅畫作,並有舞蹈表演等,希望能為憂鬱症患者發聲,讓社會正視憂鬱症患者的權益。展期至7月19日。
|
《勿聲張》憂鬱症關懷展演希望能為憂鬱症患者發聲,讓社會正視憂鬱症患者的權益。(劉詩婷攝影) |
盛正德曾在12年前陷入情緒極度低落,某個雨天等公車,公車卻過站不停,他當場淚崩,這是憂鬱症來襲的徵兆,原來癥結是幼年時母親企圖帶孩子尋短帶給他的心靈創傷,直到成年仍然深埋心中。
張蓬潔18年前參加一場醫療佈道大會,追求完美的她,那時處於暴食然後厭食的憂鬱症發作之中,無法可解。她說,當時聽到詩歌禮拜時,她淚流不止,好像心靈的受傷都得到療癒,從此她開始新生。
吳東穎則是朋友口中那位「被名為憂鬱的病毒奪走青春的生命」,他於2010年夏季永遠放下畫筆。
|
多位藝術家的《勿聲張》跨領域聯展為憂鬱症發聲。(劉詩婷攝影) |
今天盛正德帶來畫作《回家路上》,以油性粉彩為媒介畫出一隻狗獨行於林中小路,向光明前進,傳達他的信念。張蓬潔則以繽紛的色彩,畫出了喜悅。兩人也邀請觀眾一起進入吳東穎的畫作,了解吳東穎的世界,展現同理心與關懷。
台大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杜恩年說,國內提供專業藝術治療的精神醫療院所相當有限。他表示,不論是自己繪畫的主動療癒,或欣賞繪畫的被動療癒,對患者或一般人,藝術都有療癒的力量。
杜恩年表示,憂鬱症患者最不想聽到的是「你想太多了」、「振作一點」、「還有人比你更可憐」、或是「加油!」之類的話,治療憂鬱的第一步是接納及同理心。他呼籲,家屬不要自以為能拉住患者,結果跳下去一起沉淪,患者需要家庭、社會、醫療的系統性支持,才能邁向痊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