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電影節邀兩岸電影人黃建新焦雄屏對談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3/7/3 下午 08:04:28 / 演藝動態
2013台北電影節今日邀請中國導演兼製片黃建新、台灣電影評論家焦雄屏在西門紅樓,舉辦「如何掌握華語電影市場的商機與先機」焦點對談,由台北電影節總監胡幼鳳擔任主持。
 |
中國導演兼製片黃建新(左)與台灣電影評論家焦雄屏(右)接受2013台北電影節邀請對談。(歸鴻亭攝影) |
黃建新指出,英國衛報預言大陸電影市場的快速成長在2018年將取代北美,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而大陸上半年的票房已達100億人民幣,預計今年的總成績會達220億,而銀幕數現在已達1萬5千塊銀幕,而且持續在快速成長中,預計會在2018年趕上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的百億美金票房及3萬塊銀幕數,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
他說,最近大陸市場很多大投資的古裝大片都失利,反而是新導演如趙薇的畢業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及郭敬明小說改編的《小時代》大為賣座,這些訴諸時代集體共同回憶的片子受到歡迎,顯見新導演時代已經來臨,因此建議新導演們可採取兩種創作路徑:「加入大華語圈」或「堅持本土市場」;前者存異求同,面對好萊塢強大的電影工業,華語電影工作者可以「集體作戰」,集合兩岸的專才,將人力財力聚集起來,找到世界都接受的故事題材,一起進軍全球市場,與好萊塢分庭抗禮;而後者則是專注於本土情感的認同,發揮自己的專長,專注於目標市場,確保可以在當地獲利,進而在放諸海外華語區域。
黃建新也提到,連法國藝術院線現在已由10年前1年放映上百部,到現在1年只購買10部新片的狀況,建議藝術電影創作者要放棄院線思考,適應「新媒體」趨勢,尋求新的播映平台例如上網或走入家庭劇院的型式,他舉賈樟柯影片為例,放在一般商業院線放映會被一般觀眾抱怨,形成尷尬的觀賞環境,但放在網際網路上點擊率竟達到兩千萬人次,相當於上億的票房,若佐以健全的收費制度,會有其獲利模式。
 |
黃建新與焦雄屏針對「如何掌握華語電影市場的商機與先機」發表看法。(歸鴻亭攝影) |
焦雄屏認為,全球市場對藝術電影需求已萎縮,國內拍片應建立健全的體制,讓「監製」從構思發想開始一路處理到影片最後的行銷,成為整部影片的靈魂,電影不應再以「導演」為中心,更不該讓導演身兼監製。
她也指出,雖然EFCA簽訂讓台灣每年有10部台灣電影進入大陸市場,但大陸盜版猖獗,反而造成台灣電影在大陸市場的極大損失,呼籲兩岸政府要制定相關法律,共同為互兩岸電影的權益,或是促進網路觀賞收費,才能減少損失。」
黃建新和焦雄屏分別是今年台北電影節國際青年導演競賽評審團主席及台北電影獎卓越貢獻獎得主。黃建新導是中國的第5代導演,在1993年以《五魁》獲鹿特丹影展觀眾票選獎,近10多年來轉型擔任監製,作品包括好萊塢片《追殺比爾》、《神鬼傳奇3》,與香港港導演陳可辛合作《投名狀》及《十月圍城》也頗獲得肯定。焦雄屏推廣台灣電影與世界接軌不遺餘力,是台灣電影推向國際舞台的推手,曾擔任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主席,她在兩岸監製的多部影片都曾在各大國際影展得獎。
台北電影節即日起至18日將持續放映100多部電影,並於20日晚間7點舉辦台北電影獎頒獎典禮,詳情可上
台北電影節官網及
FB粉絲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