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政策不在開發是守護-文化部危機解密論壇之四
新網記者范詩敏台北特稿
2013/7/16 下午 04:26:22 / 文化藝術
繼文化部成立了400天之際,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文化部危機解密論壇」進入了第二天的議程。
|
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副召集人彭楊凱從羅蘭巴特的「業餘者」觀點切入,批評文化部的施政缺失。(范詩敏攝影) |
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黃瑞茂指出,政府應當珍視台灣自身的珍寶與能量,但是從文林苑的事件來看,政府顯然濫用文化資產,重新包裝成為城市的價值,但是公共藝術的脈絡和促進都市化的發展其實是兩碼子事,整座台北市充斥著紀念碑的意義何在,因此當社區營造儼然成為國家政策、公共藝術淪落為商業性的一環之時,利益就在此時以細微的方式進入生活之中。
曾經在「華光社區文史保存行動小組」的成員之一黃舒楣表示,日本的六本木被視為都市更新的最佳典範,因此也希望把這種經驗移植到台灣,使華光社區也成為台北的六本木。
|
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黃瑞茂批政府濫用文化資產,重新包裝成為城市的價值。(范詩敏攝影) |
從這件事來看,我們必須審視,政府是不是真的了解日本經驗實情的內幕。事實上,六本木在日本人眼中,被認為根本看不見真正日本的美好之處,而只是一種自我全球化的里程碑,外表看起來似乎光鮮亮麗,但實是自我殖民的一部份罷了。可見我們的政府在參考他國經驗之時,完全不加理解,也不加批判,只會照本宣科。
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副召集人彭楊凱從羅蘭巴特的「業餘者」觀點切入,批評文化部的施政缺失。他說,許多文化資產的保存是由業餘愛好者所發起,比如糖廍社區就是由當地居民的參與而保存。
|
曾經在「華光社區文史保存行動小組」的成員之一黃舒楣質疑,日本的六本木被視為都市更新的最佳典範,但政府不是真的了解日本經驗實情的內幕。(范詩敏攝影) |
但是,當文化資產的保存被制度化、體制化的時候,那麼對於業餘者而言,參與的空間何在?而我們又要如何打破這種被特定專家壟斷、科層體制的僵化限制?再回頭看看,文化部其實就是官僚性質的科層體制中的其中一環,對於華光社區計畫是政府的重大計畫之一,而其中是不是有值得討論的文化價值,對於此,文化部還是陷入官僚體制的模式中,難以跳脫出來看清事實,這種官僚本位的自我受限,是文化部自己把自己做小,究竟我們的文化部什麼時候才能自我突破,真正開始有「文化」思維,而非只在補救式的惡性循環裡頭打轉,而真正有作為的,永遠是業餘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