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警事件"90週年 展出日據時代臺灣先賢文獻圖片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3/8/3 下午 01:20:13 / 人權社會
1923年日據時代臺灣總督府壓制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的政治事件,稱為「治安警察法違反事件」,簡稱「治警事件」。
|
當年為原北警所的大同警分局仍保留的扇形拘留所。(歸鴻亭攝影) |
今年適逢「治警事件」發生90週年,臺北市文化局於今日至11月5日,在臺北市定古蹟原大同警分局的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舉辦「治警事件90週年紀念特展」,紀念這件臺灣政治運動史上反抗殖民統治的里程碑。
臺北市文化局長劉維公表示,這是第2次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之後,蔣渭水等人深感結社的重要,遂於請願運動進行到第3次時,組織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台灣與日本施行「治安警察法」,作為管制政治集會結社的手段,為了讓民眾瞭解這段政治迫害案的歷程,認識當時為人民爭取平等權力臺灣先賢的犧牲與貢獻,辦理這項反抗殖民的政治案件紀念展,格外具有歷史反諷的意義與價值。
|
國父紀念館常任漢詩吟唱教授洪澤南現場以閩南河洛調朗誦「治警事件」獄中詩文。(歸鴻亭攝影) |
劉維公說,雖然「治警事件」對日據時期反殖民運動影響極大,但卻因為史料不足,多年來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這次由民間收藏家提供數十幅珍貴歷史圖片,並有十餘件歷史原件。
蔣渭水基金會董事長顏文熙指出,「治警事件」主因是臺灣人赴日本東京進行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抗議總督府暴政、設置請願同盟會及日本皇太子來臺蔣渭水「假歡迎、真請願」,均強烈刺激在臺實施總督專制的統治階層而造成,當時官憲單位共拘押全臺的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員49人,一審台灣地方法院判決被告全數無罪,檢察官三好一八不服提出上訴,最後蔣渭水、蔡培火被判4個月徒刑。
該事件發生後,由於民眾的支持、同情,反而造成一股聲勢,台灣各地民眾自動夾道歡送因事件而入監服刑的菁英份子,場面十分感人;這個在政界與法界諸多辯論的案件,反激起臺灣民眾關心政治的熱潮,使民氣更加旺盛。
|
臺北市文化局長劉維公(中)與參與「治警事件90週年紀念特展」貴賓合影。(歸鴻亭攝影) |
活動並邀請國父紀念館常任漢詩吟唱教授洪澤南現場以閩南河洛調朗誦「治警事件」獄中詩文,包括蔣渭水《快來入辭》與陳逢源、鐵生等在獄中創作的詩文。蔣渭水並仿劉禹錫《陋室銘》創作《牢舍銘》:「室不在美,有氣則通;窗不在大,有光則明。斯是牢舍,唯吾意誠。既決穿衣紅,未決穿衣青,談笑有嚴禁,往來無單行;可以學坐禪,閱書經;無親戚之會面,無朋友之交情。宋朝三字獄,周代公治刑;多人云:『何罪之有?』」。
「治警事件90週年紀念特展」除展出90年前印製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理由書》、《臺灣民報》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第一審公判特別號等珍貴歷史文獻、圖片,當年用來羈押人犯的扇形拘留室也將首度開放參觀,當時蔣渭水等人本案被以違反「治安警察法」罪名首次入獄,拘留在這裡所建的扇形拘留所,並有一座水牢,見證歷史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