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音波麻醉定位探針 降低手術半身麻醉失敗率
新網記者吳培婷台北特稿
2013/9/18 下午 03:56:56 / 科技新知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今日發表「高頻超音波麻醉定位探針」成果,合作發明的陽明大學醫學工程所教授江惠華與台北榮總麻醉部醫師丁乾坤指出,這項技術能降低手術常用「硬脊膜外腔麻醉術」半身麻醉的失敗率。
|
台北榮總麻醉部醫師丁乾坤(左)說明「高頻超音波麻醉定位探針」使用情況,右為陽明大學醫學工程所教授江惠華。(歸鴻亭攝影) |
丁乾坤說,在麻醉針中置入另一條超音波探針,利用超音波反射,探測前方障礙物特性,將訊號反應在螢幕上,讓麻醉師可準確定位麻醉針在體內的位置。
江惠華則介紹,其優點是即時呈現麻醉穿刺針與黃韌帶、硬脊膜的距離,提供預警的訊號,降低硬脊膜穿刺的風險。
「硬脊膜外腔麻醉術」是常見的半身麻醉手術,用於無痛分娩、下半身手術及術後止痛。江惠華指出,一般麻醉師為患者進行「硬脊膜外腔麻醉術」時,都是憑藉經驗及手感,將麻醉針刺入皮膚、肌肉及黃韌帶,抵達「硬脊膜外腔」後,將麻醉藥注入間隙。
|
江惠華簡報「高頻超音波麻醉定位探針」優點是即時呈現麻醉穿刺針與黃韌帶、硬脊膜的距離,提供預警的訊號,降低硬脊膜穿刺的風險。(歸鴻亭攝影) |
然而,這種手術約有1至3%的失敗率,因為醫師經驗不夠或患者狀況特殊,導致硬脊膜被刺穿,造成嚴重頭痛等併發症,以致被醫界稱為「黑暗穿刺」。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約有1/10的麻醉術採用「硬脊膜外腔麻醉術」,以無痛分娩為例,臺灣一年約有4萬例。此外,肥胖及脊椎結構異常的患者,施行「硬脊膜外腔麻醉術」的困難度較高,對於麻醉定位探針的需求自然更高。
國科會表示,這項超音波探針由國人歷時5年研發,進行多次動物實驗,研究成果已發表在麻醉醫學中排名第一的國際期刊,可望1年內進行臨床實驗,將有助於未來解決臨床問題及提升麻醉手術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