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欽手作創意燈籠 將傳統工藝賦予新生命
新網記者歸鴻亭宜蘭特稿
2013/10/9 下午 09:39:39 / 文化藝術
燈籠是一種相當古老的照明設備,在古埃及便已出現,中國可能是最早使用燈籠的文明之一,在亞洲東部常被視作的一種傳統民間工藝品,科技進步後燈籠變成了一種收藏與欣賞的傳統工藝品。
|
創意燈籠匠師林朝欽研究傳統燈籠,研發出只要3片波浪板,就能讓任何人DIY做出燈籠。(歸鴻亭攝影) |
手作燈籠30多年的鄂王社區創意燈籠匠師林朝欽,並沒有傳統工藝背景,卻憑著30多年來對燈籠工藝製作的興趣,在民國99年公職退休後,正式研究傳統燈籠的創意,耗費1年多的時間,研發出只要3片波浪板,就能讓任何人DIY做出燈籠。
林朝欽在他的創意工作室表示,對製作燈籠一直擁有熱誠,不捨得這種傳統燈籠工藝日漸式微,希望透過他的創意,為燈籠賦予新生命。
他說,利用波浪板採益智拼圖原理,用3片波浪板就能如接榫一般拼出燈籠來,這種精簡製作燈籠的步驟,跳脫過去製作燈籠的繁雜刻板方式,再套用在伸縮燈籠與保特瓶、玻璃瓶間的通用接環,活化燈籠變成實用性更高的生活工藝,在燈籠工藝領域申請2l41「多功能裝置造型」與「多用途接環」等兩項專利,做成兼具美感、環保的燈籠,不但能當吊燈,披上花布或彩繪後,就是一盞檯燈或花瓶,並且獲得經濟部2013年優質台灣地方特色產品創意生活類別推薦登錄。
|
林朝欽展示他製作直徑150公分、重約4公斤的超大燈籠。(歸鴻亭攝影) |
林朝欽特別介紹前兩個月製作的兩個直徑150公分、重約4公斤的超大燈籠,光設計版模就花了許多時間,以碳鋼線與花布為素材,可以輕鬆收納便於攜帶,堪稱全台燈籠之最。
他指出,利用創意手作的燈籠主要分3大主題,包括單層及雙層的傳統燈籠、專利裝置造型花瓶、檯燈等多用途燈籠與運用枯枝樹葉花草纖維手工紙或回收彩色日曆海報紙製作的環保燈籠;因為興趣讓他樂於不停發想繼續構思,讓傳統燈籠加入創意元素變身各種兼具觀賞與實用的工藝創作,是非常快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