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一家醫院都能像屏基 就不會有那麼多爭吵
新網記者李偉涵台北特稿
2013/10/24 上午 10:09:49 / 經史子集
現在想要得到一絲安靜與喘息的人們,幾乎是不會打開電視看新聞了。一開電視,幾乎是紛鬧的、吵雜的、絕望的消息,好像就是要向眾人召告世間已無愛這個事實似的。尤其是醫病糾紛這樣的報導,更讓人對進出醫院產生了恐懼。這使我們看醫院裡的醫護人員就像看待敵人一樣,而不是將他們視為可以救我們一命的人,而醫護人員在醫治病人的時候,相信那種如臨大敵的壓力也不比上戰場的士兵少─因為稍一不慎,很可能就要吃上官司、賠上一輩子的名聲。
|
屏東基督教醫院董事長劉侃回憶每位屏基人60年來的無私奉獻。(歸鴻亭攝影) |
然而,在讀過屏東基督教醫院60週年紀念專輯《我們在行愛的路上》之後,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因此改觀,更希望這座位於國境之南、以當年創院傳教士的中心主旨「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為經營依歸的醫院,可以遍佈全島。
《行愛》這部作品,由屏東在地的文史工作者兼具小說家、散文家、詩人等多重身分的郭漢辰,與其擔任《聯合報》記者的翁禎霞合著,因此不論是院史的考察、訪談董事長、院長、醫療人員、志工等人,都能做到全面而詳實,加上小說家善於說故事、表現人物的生動筆調,更使屏基的理念、制度能夠柔和地融入一則則令人感動的故事中,使得屏基這一甲子的歷史能夠呈現得如此平易近人,同時豐富的院所資訊也能充分地傳達給讀者,相信這部書的面世會比那些擺在諮詢台上的小手冊更能讓病患與親友掌握屏基的運作制度,以及他們能向何處尋求救援。
|
屏東基督教醫院院長余廣亮期許更多人投入以愛為本的醫療服務。(歸鴻亭攝影) |
其中,個人讀到最感人的,就是畢嘉士醫師的無限奉獻,這同樣也是在10月23日發表會當天,包括董事長劉侃、院長余廣亮等人一再提起的往事。「我來處理就好!」這是人稱「畢爸爸」(余院長還很親暱地唸「畢拔拔」)的畢嘉士的名言之一,而他也確實做到凡事親力親為,比如遇上痲瘋病患因喉中有痰而無法呼吸,畢爸爸可以毫無排拒、親口將濃痰吸出;又如診所剛成立時,一切因陋就簡,尤其最缺血,畢爸爸總是第一個捲起袖子的那位捐血者,儼然成了診所中「最方便的血庫」。然而令人心疼的是,看起來身強體壯的畢爸爸,其實患有心臟病,並不適合捐血,便有一次因為通宵照顧病人,結果一夜沒有睡好,第二天到開刀房協助開刀時,竟因體力不支而昏倒在開刀房外。儘管如此,畢爸爸卻總是兩手一攤,帶著招牌的笑容說:「一切都是為了病人。」
《行愛》全書維持一種明亮但不刺眼的溫黃設計,確實做到了屏基這顆從挪威送達至屏東地區的太陽溫暖意象,希望讓讀者閱讀起來,心情能頗為寧靜而暖和。屏基這顆太陽不但照撫了許多曾罹患痲瘋病症與小兒麻痺的患者,直到如今也還繼續穿梭在偏遠山區的道路上,為許多不便離開山區的病患執行其「以人為本」的山區巡迴與社區醫療服務。
屏基處處以病人的心情與處境著想,能夠理解當疾病殘害一個家庭時、人們當下的無助與徬徨,並且以安寧病房的設置慢慢地教導社會一個觀念─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前讓人失去應有的尊嚴,所以他們組辦了福音隊與各式志工,傾全力協助完成病人臨終前的願望。要知道,在病人與醫療人員互不熟識的情況下,仍能將願望、遺願全然交托甚至盡力完成,彼此之間是需要多麼堅定的信任與同理心才可以達成?以前感動人的是畢爸爸這名上帝派來的使者,如今仍令人感動的是,當年受幫助的人們也開始學會幫助人,這份溫度如此傳散下去,相信電視新聞中的哭腔聲就不會再這麼刺耳難耐了。
|
《黑暗中的彩虹》作者林秀美記錄下屏基醫療團隊在馬拉威的行醫故事。(歸鴻亭攝影) |
當然,屏基這顆被挪威傳教士送達屏東的太陽,不只普照南台灣,難能可貴的是他們的國際觀之大,令人欽佩不已。除了建院60週年紀念專輯之外,屏基這次也同時推出馬拉威的行醫紀實《黑暗中的彩虹》一書,由曾獲多座新聞獎肯定的資深醫療線記者林秀美主筆,以其參與屏基醫療團的實際經驗,深入報導書寫屏基為馬拉威人的付出、貢獻以及光明的改變。《行愛》中也有提及屏基在馬拉威的10年,若覺得不夠深入,那麼讀者必不得放過《黑暗中的彩虹》。
黑暗與彩虹,多麼強烈而深刻的對比,黑暗中真的能看見彩虹嗎?這正是這10年期間,屏基一直在馬拉威當地挑戰的大事。馬拉威人民沒有身分證,家戶沒有門牌號碼,一入夜沒有電燈照明,真的是名符其實的「黑暗大陸」,而1千3百萬人口當中卻只有100多名合格醫師,醫療資源匱乏,愛滋病蔓延,那種荒蕪與不幸可想而知。所以也可以想見,屏基人在當地開設的「彩虹門診」多麼重要,必要到即使台馬斷交,「彩虹」依然能盛開於天邊。
這彎「彩虹」救助了許多愛滋病患與兒童,而為了有效管理,屏基院長余廣亮等人發想出一套「指紋辨識系統」,用於愛滋病人的用藥控管。病人的一根手指,也能使醫療團隊有效地建立與管理病歷,避免資源浪費,也能清楚掌握病患動向。後來此研究結果發表於世界權威醫學期刊《LANCET》雜誌,獲得迴響與重視,一直到現在,在馬國已有11家醫院都採用這套系統。台灣之光不見得都是那些浮在媒體鎂光燈上的漂亮排名,這樣沉默低調的奉獻,應該更適合「光」這樣的形容。
|
屏東在地的文史工作者郭漢辰寫《行愛》裡的屏基故事。(歸鴻亭攝影) |
在書中,作者林秀美也記錄下她作為記者的敏銳度所觀察到的諸多現象,是已過慣富裕生活的台灣民眾所無法想像的。比如新台幣20元,在台灣買不到一個鉛筆盒,卻是馬拉威孩童一個學期的學雜費;然而就連如此低廉的就學費用,還是有學生窮到付不起,必須辦理分期付款。而學校普遍缺少課桌椅,大部分學生得在水泥地上席地而坐聽課,一入冬,地面冰凍,學生真的是被迫放「寒」假。
林秀美除了著重於屏基與馬拉威外,也側重個人的書寫。如屏基駐馬拉威醫療團的靈魂人物─團長余廣亮,任內4年半裡總共救治了5千餘名愛滋病患;於今年榮獲醫療奉獻獎的范思善醫師,在5年內於馬拉威當地開了不下4千台刀;而當年只是以外交替代役的身分遠赴馬拉威的吳宗樹,最後也成為了屏基駐馬拉威的重要封疆大吏;還有許多當地人物與台灣團員的許多溫馨互動,都在作品中得到了活靈真摯的呈現,使這部報導文學亦有精彩的可觀之處。
在發表會當天,還記得看到了幾個年輕人正津津有味地翻著《黑暗中的彩虹》,一旁的人與他們聊了起來,他們眼裡閃著亮光、大聲而無畏地說:「我們之後也要出發到馬拉威了。」那一刻讓人難忘,因為那正是彩虹的種籽─正在冒出新芽,如此青春,如此強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