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資源枯竭 綠色和平揭露生魚片產業鏈弊端
新網記者凃韋君台北特稿
2013/11/7 下午 03:57:55 / 產業經濟
綠色和平組織發布「失控的生魚片戰爭」,揭露生魚片從漁船捕撈、貿易、進入市場到消費者口中一連串產業鏈中的許多弊端,最嚴重的問題就是過度捕撈與非法作業。
|
綠色和平組織海洋專案主任顏寧呼籲企業與政府,要同心協力才能解決過度捕撈和非法漁船的問題。(凃韋君攝影) |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表示,台灣是全球遠洋漁業強雄,目前海洋資源持續萎縮,勢必將會重創台灣遠洋漁業。製作生魚片的鮪魚主要有黑鮪、大目鮪、黃鰭鮪;以黑鮪為例,北太平洋鮪類及類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SC)2012年底發佈資源評估報告,太平洋黑鮪魚數量從1952年至2011年,已減少96.4%之多。4種主要鮪魚中已有大目鮪、黃鰭鮪、長鰭鮪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入紅皮書中,若持續捕撈,將有絕種危機。
台灣因使用延繩釣(Long Line)方式捕撈,鮪魚捕撈量是世界第一,近17頓,佔了全球3分之1。換句話說,每3片鮪魚生魚片就有一片來自台灣。顏寧說,延繩釣顧名思義就是船隻沿路放下掛著餌鈎的繩索,繩線長度因船型大小而不同,最長可至1百多公里,鈎數可能3,000個,一次下鈎的作業時間12至20小時不等。雖然延繩釣不像圍網船一網打盡,但因主繩可長至1百多公里,容易意外捕獲到海龜、海鳥或瀕危的鯊魚等。研究指出,日本北太平洋的鮪延繩釣與南方黑船隊並列為全球海鳥死亡率次高的漁業。
她指出,除了過度捕撈外,非法、無報告、不受規範(IUU)的漁業行為也是使生魚片成為問題海鮮的另一元凶。綠色和平組織IUU黑名單列出125艘船,其中每5艘就有1艘為台灣漁船,比例非常高。台灣漁船過去亦曾發生在公海非法轉載魚貨、在禁區捕鯊魚等案例,不但傷害台灣形象,更可能影響配額。在魚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漁船出海時間不但延長,更為了降低成本,作業環境十分簡陋與惡劣;而船長與外籍船員間的摩擦也因語言隔閡,益發嚴重。
|
顏寧表示,台灣鮪魚捕撈量世界第一,每3片生魚片就有1片來自台灣。(凃韋君攝影) |
要解決過度捕撈與非法漁業的問題,需要政府與企業共同努力,顏寧呼籲漁業署在12月即將招開的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中支持保育方案,主動減少漁業規模、打擊不法漁業;政策法規的執行應公開且透明化,讓民間組織也能參與。貿易商方面,有4家業者被點名,其中包括台灣的豐群水產(FCF)、新加坡的三海水產(Trimarine)、以及日本的伊藤忠(Itochu)、三菱公司(Mitsubishi)所屬的東洋冷藏株式會社。
顏寧希望台灣代表豐群水產可以開啟一個優質的產品鍊,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訂定永續的採購政策,不向IUU黑名單上的漁船交易、不在海上轉運漁獲,並能改善並保障漁捕工作環境與勞動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