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動物節育替代安樂死 人類貓狗樂共存
新網記者凃韋君台北特稿
2013/11/30 下午 04:19:56 / 生態環保
流浪貓狗問題在台灣,一直是政府不甚重視的議題,主管單位農委會花大筆民眾納稅金,建造更多的流浪貓狗收容所,說好聽是安置,但12天後,就是準備進行安樂死。台灣本土紀錄片敘述流浪狗安樂死的《十二夜》,也讓地方政府開始重視流浪貓狗的議題。
|
台灣動保法修法聯盟執行長黃泰山表示,各地政府不斷於10年內撲殺數十萬隻流浪動物,花費超過35億元,可悲的是根本沒有徹底解決問題。(凃韋君攝影) |
主辦單位動起來保護動物聯盟透露政府治標不治本的政策只是浪費台灣人民的稅金,流浪貓狗一年可生育8至10胎以上,連小學生都會的流浪狗經濟學早早指出,政府一年花光2億撲殺動物,但流浪動物的數量還是增加,光到第3天,就淨增加1千8百多隻,一年下來更嚴重。
台灣動保法修法聯盟執行長黃泰山表示,各地政府不斷於10年內撲殺數十萬隻流浪動物,花費超過35億元,可悲的是根本沒有徹底解決問題;而中央政府主張的植入晶片政策,只對30%以下的家寵有影響力,對於半放養的犬貓還是沒有達到節育效果,植入晶片只能提供當失蹤寵物被抓進收容所後,飼主有機會領回。
|
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顧問盧倩儀指出,政府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導致流浪貓狗量越來越多,不人道的安樂死也越來越頻繁。(凃韋君攝影) |
黃泰山指出,該聯盟有兩個主張,一為中央立法需確認,節育(TNR)代替撲殺、領養代替購買,要以解決源頭的方式讓流浪動物的數量減少,中央先行修法,地方法才能有停止撲殺準則,提高TNR預算,讓TNR以自然人道方式減少流浪動物數量,台灣天然島國地形也是適合實行TNR的國家;二為減少建置收容所,改進各地區收養所環境,給予人道待遇及提高認養率,配合民間動保單位同步推動在家認養機制,讓社會資源集中,解決整體管理問題。
國際組織世界衛生組織(WHO)、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也曾呼籲,撲殺只會造成反效果,尤其針對狂犬病的防治,移除或撲殺犬隻只會加速區域內病犬感染未接種疫苗犬隻的比例,應讓犬隻狂犬疫苗預防注射的普及率提高,讓已有免疫力的犬隻回到原棲息地,繼續保持原有生態平衡,狂犬病不再擴散,病犬自然死亡就會有助疫情的控制。
|
立法委員戴錫欽表示,錯誤的政策浪費了許多納稅人的公帑,需要立法治本的規範準則讓地方政府有停止撲殺準則。(凃韋君攝影) |
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顧問盧倩儀指出,台灣民眾願意投入流浪貓狗事業的志工人數,效率遠遠超過35億撲殺流浪動物的效果,但政府不人道的做法,使得政府與民間團體對立。她說,目前已經在進行下鄉免費絕育行動,讓郊區、鄉下半放養的貓狗結紮;放養犬貓才是流浪動物的主要來源,只要防疫主管機關願意提供免費疫苗及晶片,這些參加活動的飼主有6至7成願意同時完成寵物登記,但如果以寵物登記為前提才提供免費的絕育及狂犬疫苗注射,有3至4成的飼主寧可放棄不參加。
立法委員戴錫欽表示,提報捕捉流浪貓犬的民眾經常是因為貓狗有危險性,才會通報公部門處裡兇惡犬隻、貓隻,但「胡亂通報有理、浮濫捕捉至上」的現行觀念,常導致溫和親人的貓狗被捉,真正具有威脅性的犬隻逍遙法外。
戴錫欽認為,應設立「精準捕捉」標準,要求公部門在補犬前做好詢問、調查、指認、查證等工作,精準針對造成威脅的犬隻進行捕捉,在捕捉到惡犬前不可草草結案;若政府與民間針對貓狗問題方向一致,便能協力解決問題,透過大規模絕育達到人道減量,善用民間免費志工人力、有效達成防疫、數量控制目標,才能節省公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