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及經濟一體 恐衝擊國內內需市場
新網記者范詩敏台北特稿
2013/12/2 下午 11:45:54 / 兩岸關係
今年6月底《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定,文化元年認為將予中國業者來台利多勝於台灣業者進入中國市場,嚴重衝擊台灣出版業、文創產業、民生產業,網路,金融,醫藥,運輸等各服務業。
|
律師賴忠強解釋簽署服貿究竟會對台灣造成那些影響。(范詩敏攝影) |
台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駱麗貞表示,文化部人文出版司長周蓓姬在7月時曾承諾,針對兩岸簽訂服貿協議對文化界可能產生的衝擊,會委外請專家、民間機構進行研究,並在1個月內公布評估報告。但這項報告直至10月初才出爐,不見實質的評估調查,只見內容貧乏過份樂觀,因此今日邀請律師賴中強介紹及解釋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簽訂將會對文化界帶來甚麼樣的影響。
賴中強指出,服貿協議為處理台灣和中國間自由貿易的高度整合,台灣本是WTO的會員國之一,因此服貿即使簽或不簽,都跟鎖不鎖國並無關係。服貿簽下去,兩邊貿易零關稅,其實就是經濟一體。
比方,台灣和紐西蘭有8,925項產品零關稅,紐西蘭非製造業大國,所以對本國酪農業影響較大;但假設台灣和中國零關稅,中國是世界工廠,雖利台灣產品外銷,但也對台灣內需產業造成莫大衝擊。2002年台灣加入WTO,分劃830件農產品以及1,200餘件工業品不准中國進口,賴中強認為,台灣社會還沒想清楚,一旦這道閘門被拉開會帶來的衝擊有多大。
談到對文化界的影響,以廣告業為例,雖只限平面報紙、雜誌、廣告看版等,但從香港97之後,中國從廣告開始切入,進而取得媒體影響力。總統馬英九雖稱服貿和出版無直接關係,但翻譯歸屬服貿範圍之內,而中國規定作者和出版社需透過自我審查程序,方能銷入市場,難道不會對文化界造成影響?在電影的部分,中國每年可賣15部電影至台,而台需透過中影集團方能進出口,有些電影工作者開始擔憂,台灣電影恐淪為代工市場。
|
台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駱麗貞表示,文化部進行服貿文化界影響的相關研究,內容貧乏過份樂觀。(范詩敏攝影) |
馬政府自2008年上台後,大力推動ECFA簽訂,這幾年針對農業、傳統產業開放,嚴重影響台灣農業生存,現在將擴大開放文化、教育等泛服務業。而《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綁在ECFA架構,之後的台美FTA、TPP,《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都會跟隨「自由經濟架構」而來。
賴中強表示,國民黨將公聽會視為程序,希望草草跑完程序交差了事,至於民眾是否了解、是否有完整的討論,則不在考量之內。民進黨舉辦公聽會則較為嚴謹,兩周召開一次公聽會進行討論;但馬英九卻認為進度過於緩慢,指示國民黨立委要求加快,甚至不惜打破之前的朝野協商結論,希望由國民黨替民進黨召開剩餘的公聽會。國民黨立委屢屢在立法院表態,表示許多台商希望可以儘快通過;但對於那些有疑慮的聲音,國民黨團卻略而不提。他擔心如果民眾再不發出聲音,恐怕國民黨將會以優勢席次強渡關山,最後的公聽會可能即將在12月內召開後火速通過協議,希望你我一同來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