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古自稱揭開千年石鼓文之秘
新網記者齊 瓔台北特稿
2010/3/29 上午 08:25:02 / 經史子集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石鼓文為文化傳承重要一環,蘊藏歷史的秘密資訊,千古以來各朝許多考古學家欲解開石鼓之謎,終究無功而返,自西安來台灣展出「神秘東方─先民、先秦藝術創作展」的石古,自稱破解幾千年來的石鼓紀錄。
|
鳳網獨家訪問石古自稱揭開千年石鼓文秘密的繪畫作品。(林槑芳攝影) |
石古特別舉辦座談會,探討主題為「先秦藝術─揭開千年石鼓文之秘」,以十大文化之謎為主軸來談論,分別為油畫的源頭在東方,中西方繪畫同源、馬家窯文化並非西來,是大陸本土的蛙族文化為主的文化體系、伏羲氏的虎族文化橫貫中西亞,有萬年歷史、秦人來自東夷族,是以鳥為圖騰的崇鳥與崇日族結合的民族、商周共有三種文體並存,除甲骨文與金文外,手寫體為蝌蚪文、草書的源頭在商朝、石鼓文是一部先秦史詩,並分僅僅說是說漁獵的詩、蝌蚪文是春秋各國手寫體的主流、石鼓文是秦國的美術官方體、台灣亞美族的祖先是蚩尤。
他強調,石鼓文對於中華文化的重要性,說明它們並非一般詩歌,而是與西方荷馬史詩有相當地位的巨作,「破解石鼓文責無旁貸」。石古表示,當石鼓內文解開之時,許多歷史便要重新寫過重新修整。
石古指出,石鼓文被發現自陝西省一處荒涼之地,乍看之下,與大篆書寫類似,洋洋灑灑共700字,韓愈、韋應物、蘇東坡等大文豪皆研究過,無不揮筆磨墨讚嘆所帶來的驚奇與震撼。
但是保存過程卻不簡單。石古提到,在宋朝時文字內容已經從初始的七百字,剩下465字,到清朝時期只剩下322字,近代拓本只有250餘字。後來嘉慶皇帝下令徽派樸學發展後期的重鎮巨掣阮元還原700字作品,但時間不斷推移,石鼓文的原貌早已無法拼湊回來,現實與皇帝聖旨之間,阮元決定「用掰的」,於是使用李斯小篆,完成帝王所交代之事,現今,這贗品仍在大陸被收藏並且展示。
|
探討主題"先秦藝術─揭開千年石鼓文之秘"座談會中左至右聖唐文化藝術總監張鴻亨、前交通部長馬鎮方、石古(甄望智)、台灣藝術大學教授陳陽春與兩岸時報社長王曼斐。(陳智晟攝影) |
石古表示,石鼓文即是刻在鼓形石上的文字,石作鼓形,共十鼓,每塊高約三尺,直徑二尺餘,且各刻四言詩一首,內容是歌詠秦國君游獵情況,故也稱獵碣,亦稱雍邑刻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根據歷史記載,唐人韋應物和韓愈的《石鼓歌》都認為是周宣王時期的刻石。宋人歐陽修的《石鼓跋尾》雖設了三個疑點,但還是認為屬周宣王時史籀所作。宋人鄭樵《通志略》則認為《石鼓》系先秦之物,作于惠文王之後,始皇之前。近人羅振玉《石鼓文考釋》和馬敘倫《石鼓文疏記》都認為是秦文公時物,與韋、韓說法出入不大,只相差十七年。據郭沫若考證,《石鼓》作于秦襄公八年,距宣王更近。所不同者,出於宣王時史籀手筆或秦臣手筆罷了。
石古本名為甄望智,陜西人,擅長於石鼓文、蝌蚪文、史前岩畫、春秋戰國及夏商周三朝藝術。因為家庭背景關係,有機會習雅語(歷史中的「普通話」,很土,不太好聽),之後亦秉持著「不知古天文、古雅語、古地理」,便無法破解石鼓文的道理,也說明了為何古今中來多位大文豪皆無法解釋內容的原因了。
除了學術探討,石古此次來台展出從未公開過的畫作,多幅作品充滿生氣,最特別的一幅就是石古將超過四十個戰國時期國家文字,以字畫合一形式,使先秦圖騰與千年古字水乳交融組合在一起,無論大字小字都透過臨摹,出自於古石之手。
石古畫展在台北市吉林藝廊將展至4月1日,歡迎對先秦書法與繪畫有興趣的民眾,前往參觀中國古代先民書畫藝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