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32年 許常惠民族音樂採集大夢的回憶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0/5/3 下午 10:34:05 / 回憶紀念
彈指32載,回想許常惠那人、那歌、那歲月,歷歷均恍在眼前。
|
副總統蕭萬長(右二)、文建會副主委洪慶峰(右一)與許常惠遺孀李致慧(左二)共同為"那人.那歌.那歲月-許常惠逝世十週年紀念文件展"揭幕。(歸鴻亭攝影) |
擠在狹窄的國立台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台灣音樂中心中庭,老一輩的文化人包括文建會前主委申學庸、新象文教基金會創辦人許博允等,靜靜坐著聆聽著原住民吟唱,時光髣髴回到1978年。
記得是夏日夜晚,在許常惠家裡,他習慣要一點老酒,與我這個當時還年輕跑藝術新聞的小記者聊將起來,已經記不得當時訪談的內容,在不是很寬敞的客廳裡,一個稍微停頓等其磕著花生還是瓜子的空檔,我打開牆邊的琴蓋,無意識的以笨拙的指法彈起古諾巧妙運用巴哈的鋼琴曲當成伴奏的Ave Maria旋律。
許常惠突然眼睛一亮,酒也不喝跑到琴旁絮絮叨叨唸著一大堆台灣許多傳統音樂都快不見了,不像西方保存發揚得那麼完整,然後說到日本黑澤隆朝組成的調查團在二次大戰時渡海來臺,完成日治時期最大規模的全島音樂調查,慨嘆著自己台灣人都不重視保存既有的民族音樂。
當時還傻不拉嘰小記者的我,自以為學識淵薄的反問,「你不是和史惟亮分東西兩路作過全省的民歌採集?」
微有醉意的許常惠搖頭晃腦的不認同,記得他好像說的是還有很多很多沒採集的,尤其是原住民部份,再不去做沒多少年就再也不必去了,因為那些紋面長者都快離我們「遠去」了,然後他娓娓說著布農族有《小米豐收歌》,那純淨無瑕八部和音是世界罕有的天籟美聲,就是大自然中最原始的呼喚。
那個年代,根本沒有人曉得什麼叫泛音自然和音唱法的八部和音,小記者就隨口應道,「那就再去採集一次呀?」
「那有那麼容易?去一趟要花很多錢的。到深山部落包車很貴的。」我知道這音樂大師有一點錢就買酒,他才沒能力花一堆錢去山裡。
哈哈,那時我小記者剛好湊了頭期款買了一台極迷你的速霸陸小車,於是隨口漫應道,「我有車!」
那天就不知怎的結束沒有特定主題,不算訪談有點忘年之交的老少閒聊告別回家,第二天還沒睡醒,許老大打電話來,「找到錢了,走不走?」
|
在"那人.那歌.那歲月-許常惠逝世十週年紀念文件展"中找到"鳳凰網"總編輯當年與許常惠同行採集民歌之紀錄資料。(歸鴻亭攝影) |
於是,我這剛擁有一部才繳第一期分期款,還不算能把車開得很好的小記者,載著許常惠,還有讀考古人類卻彈琵琶,穿著唐裝戴著斗笠一派仙風道骨,現在已經當國家文化總會副會長的林谷芳,另一位很胖學的是鋼琴的方明崇,開始了他第二次的全省民歌採集行程。特別印象深刻的是拒絕聯考成名進入聯合報當記者的吳祥輝,不知從何知道趕來湊一腳,無奈我那時只買得起600cc的速霸陸,規定只能坐四個人,這位老兄竟騎著車一路尾隨而來。
然後,宜蘭四季村、大同鄉,那泥巴山路又窄又陡,許常惠都搞不清楚我這駕駛新手在崇山峻嶺間怎麼開到泰雅族聚落目的地的,兩天下來就把一部新車開得灰頭土臉,到宜蘭他去拜訪有「台灣史懷哲」稱呼的陳五福眼科醫生時,就進廠趕緊作第一次大保養,保養期間靠的是陳醫師的女兒開的一部火紅跑車給許大師當座駕,羨慕死我們這些年輕卻沒有他那樣有美女緣的老大哥。
這趟民歌採集之旅,許常惠把這段採集民歌行旅日記發表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現在可以在
《追尋民族音樂的根》這裡找到,我則以當記者的角度逐日寫了《環島訪遊三十日》,在當時任職的大華晚報連載,詳實記錄這段我這小記者生平頭一次到原鄉深度報導的歷程,出版後自己卻一本也沒保存,目前只能在國家圖書館及一兩所大學圖書館裡還能找到,而那也是我開始朦朦朧朧立志成為專業田野採訪記者的濫觴。
32年過去了,今天在這裡仍然擔任記者的角色,拍攝著「那人、那歌、那歲月-許常惠逝世十週年紀念文件展」的過程,回味他對台灣音樂發展的貢獻,也深深懷念這位亦師亦友的民族音樂導師,台灣民族音樂的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