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未明的雲朵" 以7街觀察東亞城市轉變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4/5/9 下午 07:35:05 / 文化藝術
今年台北建城130年,台北市立美術館把該館3樓當成一座城市,在裡頭闢出7條藝術街廓,來思考東亞建築百餘年,在接受西方現代性建築洗禮下的種種問題與潛在可能。
|
台北市立美術館把該館3樓當成一座城市,《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以7條街觀察東亞城市轉變。(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
北美館館長黃海鳴表示,《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為該館配合台北市政府「2014年臺北建城130週年」,首度策辦探討城市空間與場所議題之專題展,特別邀集台灣與香港兩地專長於空間論述的兩位學者元智大學建築系築系阮慶岳及香港大學建築系建築設計與視覺文化助理教授曾慶豪共同策劃,邀請包括台灣、香港、中國、日本各地擅長探討空間內蘊、場所記憶與居住關係之24組藝術家,將北美館3樓特有的管狀展場轉化為7條街廓的意象,提出多件現地製作之新作品,從藝術家對於空間層次的詮釋與轉換,重新檢視現代生活中城市的意涵與本質,透過聲音、裝置、影像、結構等多重媒介特性,企圖引領觀眾穿越一座感知層疊的城市聚落,從混沌未明中尋找人與環境的多元對位,及虛實交雜的空間記憶。
阮慶岳表示,北美館的展覽場是一個方形的盒子,展間像是一條條街道,而傳統的亞洲城市就是城跟街,所以展覽叫做一城七街,讓觀眾逛完展覽後,能對亞洲城市有更深刻的思索。
|
自左至右為策展人元智大學建築系築系阮慶岳、北美館館長黃海鳴及香港大學建築系建築設計與視覺文化助理教授曾慶豪。(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
他指出,展名《未明的雲朵》引自14世紀英格蘭佚名者所寫的基督教神學書《The Cloude of Unknowyng》,書中認為「若想要真正的認知神,必須要捨去被告知與預設的答案,包括被他者建構的自我與知識,才能勇敢進入到『未明』的狀態,真正感知到神的存在。」而現代建築的神學就是「現代性」的信仰,要探索東亞城市及建築的現代性狀態,必須穿越未明的雲朵,做出反思的探索,與其照單全收相對是他者的歐美或全球現代性模式,不如誠懇地關注與思考自身東亞地域,在此歷程中的各種實驗可能。
曾慶豪則講解「一城七街」的7條街廓分別為其寬街、山水街、尺寸街、學習街、微物街、烏托邦街與雲朵街。其寬街展出臺灣建築前輩陳其寬日常生活的手稿記錄與私人收藏,向臺灣建築大師致敬。山水街呈現山水園林與都市環境相互依存的效應及影響,
|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間像是一條條街道,把該館3樓當成一座城市,在裡頭闢出7條藝術街廓。(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
王為河的作品《山水,不存在著一種稱謂…》將展間一分為二,一山一水,探討現代建設的街道、隧道等設施,對原始山林產生的影響,藉由山林部落、隧道、城市與蓄水池,對山形與水流做反思的隱喻,藉由比擬性的象徵,揭示山水延伸出人類生命不得不接納的處境。尺寸街認為城市是依比例尺劃分而成,從日常生活的物件到建築的規模,都以約定俗成的尺寸提供給使用居住的城民。五十嵐淳的《比例尺之森》對比例尺」進行思考,展示一件讓身體呈彆扭狀態的臨時建築,但又提供觸感舒適的地板和自在的空間,自然而然地將人引導其中停佇,而使身體無意識地感受並接納「比例尺」的轉變。
學習街由日本東北工業大學建築系創作的展品《3.11與重建家園》,以福島核災受創嚴重的仙台市為創作對象,創作團隊製作出一小型城鎮模型,邀請仙台居民為模型上色,以藝術的方式回憶起受創家園的本來面貌。微物街和尺寸街的映照呈現出城市的特性,以零碎片斷的敘事性物件喚起城市的藉以確立的自我意識。白雙全的《谷之旅:在地圖消失處的探索旅程》以工作坊形式,在東京、九龍和台北三個城市進行,內容根據各城市的地圖集兩頁之間看不見的縫隙安排旅程。
烏托邦街意圖思索的是對理想建築/城市的想像,歐寧的作品《碧山計畫》欲撥正現代建築過於強調都市,將其視為現代生活救贖的傾向,而發展農村的生活形態,建立一種無政府主義的社會機制。雲朵街作為7條街廓的最終,跳脫存於現實的地面建築,將建築的概念提升至天地之間的區域,探討脫離實體地面之後,人們是否有辦法掌握住空間的真實存在。
《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將展至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