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當善心冤大頭 辨識合法公益勸募活動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4/7/14 下午 04:09:05 / 公益慈善
一般人對在街頭、車站等公共場所,遇有持捐款箱或身穿背心人士趨前請求捐款做公益的經驗多不陌生;在詐騙手法層出不窮之際,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提供辨識合法公益勸募活動的「撇步」,讓民眾愛心不致遭不肖份子利用,能真正落實助人的初衷。
社會局表示,大眾面對各種名目的勸募常不易辨識真假,最後往往倚靠的是既有資訊,比如是否聽過發起單位的名號、捐助對象、捐款金額等,卻都難以保障捐款的去向和愛心不遭濫用。很可能當場慷慨解囊,事後又覺得怪怪的,想著是否遇到詐騙份子;此外,一般人也較缺乏對自己捐款的「追蹤敏感度」,一旦真遇到詐騙,頂多摸摸鼻子認栽了事。
合法的募款活動可由幾點辨識出,包括當場出示主管機關的許可文件,內容包括許可文號、勸募活動名稱、勸募地點、勸募方式、勸募期間等;現場工作人員必須配掛該勸募團體製發的工作證;收受捐款或財務時,應開立收據。
另外,依公益勸募條例第5條規定,可發起勸募活動的有公立學校、行政法人、公益性社會團體及財團法人。辦理公益勸募活動,應依規定於21天前事先申請經主管機關(跨縣市者為衛生福利部)許可始得辦理;應設立專戶專款專用;活動結束後應將勸募成果暨捐款收支明細公開徵信,並陳報主管機關於網站公告。為落實監督輔導機制,社會局每年均委託會計師進行財務查核,保障捐款人權益。
為讓大眾更認識勸募活動應注意細節,社會局今年將許可辦理的之勸募活動,包括計畫、募得款使用計畫等已公告於
社會局網站公益勸募項下,方便外界瞭解查詢;跨縣市許可辦理的勸募活動,也可在
衛生福利部網站公益勸募系統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