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葉均蔚突破材料學迷思 開創"金屬調合學"新領域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報導
2016/6/3 下午 12:33:32 / 科技新知
過去幾千年來,人類製造合金皆以鐵、鋁等某一種金屬為主,再添加少量其他金屬,以改善性質,若添加多種且大量的其他金屬,所得合金勢必很脆。
這種迷思被清華大學材料工程系教授葉均蔚所推翻,2004年首先發表混合5、6種以上等比例金屬,由實驗證明可得到性能優秀的合金,在科技部經費長期支持下,研究團隊開創全新的材料研究及應用領域,翻轉傳統合金概念的高熵合金也因而受到最高點數的期刊注意,在5月19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期刊作〈多元金屬合成的更強更韌更延合金〉專題報導。
葉均蔚在11年前發表的第一代高熵合金,含5種以上金屬元素,每種元素以相同比例的原子數混合而成,變得更強(抗折斷)、更韌(抗變形),且耐高溫、腐蝕、輻射、磨擦。7年前開始,他進而發表第二代進化版高熵合金,每種元素的原子數以不同比例調配,證明性能可更優於第一代的高熵合金。
高熵合金帶來了全新的材料科技,葉均蔚表示,傳統合金幾乎都以某一金屬元素為主,添加少量的其他元素,比如在鐵中加0.02~2%的碳成為碳鋼,鐵加18%的鉻、8%鎳成為304不銹鋼,鋁合金的鋁至少在80%以上,這種少量添加的合金概念受限於傳統合金觀念,認為其他金屬的添加量越多,就會合成越多的脆性化合物,令合金變脆、易碎,甚至無法合成,所以即使有人想過也不敢再越雷池。
他說,將4或5種金屬以等比例混合在一起,這樣不同元素原子可能的排列方式就會大幅增加,產生無序或高熵(high entropy)效應,促進每個元素原子在原子層之間隨機散佈,而抑制相異原子排列有序的脆性化合物,使材料反而得到韌性。因為多元素的混合,帶來大家忽略的高熵效應,因此葉均蔚將此類合金取名為高熵合金(high entropy alloys),葉均蔚就造出硬度超過不鏽鋼、且可耐攝氏1千度而不軟化的新合金,翻轉了人類有史以來製造合金的概念。
葉均蔚指出,突破了傳統合金的性能及使用壽命限制,高熵合金的應用潛力驚人。過去10年來,常見性能優異的高熵合金被發表,突破傳統材料的許多瓶頸,已指日可待。例如可耐攝氏1,150度C以上效率再提升4%噴射引擎葉片及零件、超高壽命的刀具模具、超硬及抗沾黏鍍膜、耐高溫(900度C)耐輻射損傷的新一代核電廠材料、-60~+200度C極低電阻溫度係數的薄膜電阻、室溫或更高溫的超導材料、耐磨耐刮的手機外殼等。「有了更輕、耐高溫的高熵合金以及超導材料,有一天我們也能造出類似飛碟的碟型飛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