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回顧"台北雙年展" 檔案梳理作品展示藝術對談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6/8/12 下午 07:16:17 / 文化藝術
台北雙年展今年20週年,台北市立美術館推出「朗誦/文件:台北雙年展1996-2014」以文獻回顧的姿態,透過檔案梳理、作品展示、以及藝術對談的3條軌跡,檢視台北雙年展由「公開徵件」轉為「策展人邀請制」的20年歷程。
|
台北市立美術館推出「朗誦/文件:台北雙年展1996-2014」,檢視台北雙年展由「公開徵件」轉為「策展人邀請制」的20年歷程。(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
北美館館長林平以北美館即將成立的全台第一座美術館文獻中心為引子,提到「朗誦/文件:台北雙年展1996-2014」作為文獻中心目前研究成果的第一檔展覽,試圖多方延展「檔案文獻」的意涵、藉以探詢「文獻展」可能樣貌,邀請各界一起展開補充、校正、閱讀歷史的旅程。
林平表示,台北雙年展不僅回應國際和地緣政治,也同時反應臺灣如何回應世界情境的雙軌交織。在腳步越為快速的社會,越應該反省回視、藉以自我建構,探索歷史的力量以及實踐的軌跡。
策展人余思穎指出,本次展覽以「朗誦」為名,希望能呈現歷屆策展人與藝術家,在台北雙年展的場域中透過展呈與作品回應當代議題與日常生活,所欲表達的一種聲音、文本、表情動作與姿態。
「朗誦/文件:台北雙年展1996-2014」邀請曾經參展台北雙年展的藝術家余政達以及周育正結合聲音與文本,以創作回應「台北雙年展」。余政達透過《台北雙年展之歌》,將1996年台北雙年展之雙年展宣言改編為一曲《A capella(無伴奏合唱)》,探討「雙年展」永遠存在的在地發聲與國際定位的雙重拉扯;周育正的《特別節目》,則以廣播節目的形式展開,以中介者的姿態,邀請藝術評論者以獨自的文學形式,回溯台北雙年展的歷史幽靈,通過電臺廣播主持人的朗讀再現與製播,以特別節目的方式播放於美術館。
除回應台北雙年展的新作外,展覽重現每屆雙年展文宣品以及部分展場,展出以「在地化」有關的主題與活動,包含:2000台北雙年展德國藝術家爾溫.烏爾文(Erwin Wurm)來臺實踐之《一分鐘雕塑》的紀錄影片;2012台北雙年展瑞典及藝術家弗蘭妮.侯伯格(Virlani Hallberg)經田野調查與訪談後所拍攝的《倒退三角廣場》;以及那些生於台北雙年展的創作提案、並在展覽結束後仍舊持續進行的藝術計畫,例如︰2010台北雙年展石晉華提案「台北的X棵樹」延伸至今的「X顆菩提樹」計畫、白雙全「回家計畫」於2011年延續到北京的實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