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捐贈史料 文化部將為臺灣音樂史建置更大的家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報導
2017/3/21 下午 06:17:10 / 文化藝術
文化部今日舉辦臺灣音樂家史料捐贈儀式,包括溫隆信、席慕德等音樂家及郭芝苑等多位音樂家的家屬介紹現場展示的手稿與文獻。
|
文化部長鄭麗君承諾將為臺灣的音樂史找一個更大的家。(文化部攝影) |
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該部已經累績獲贈的2,360筆史料,超過2萬5千頁的手稿與樂譜,這些是臺灣音樂文化的印記,更是文化發展的過程,文化部將記錄與保存這些過程,為臺灣的音樂史找一個更大的家。
鄭麗君指出,臺灣的音樂呈現多元的族群文化、融合東西美學,從手稿史料中,可以看到當時的音樂風景。例如郭芝苑年輕時期,留學的熱門國度是日本,他在日本接受西方音樂訓練與洗禮,返台後積極以當時罕見的管絃樂編制創作結合臺灣本土元素的音樂作品;客籍作曲家徐松榮,同樣畢生致力於臺灣音樂元素的運用與轉換,為客家音樂留下豐富的一章;席慕德身兼聲樂家與教育家,保留數十年的音樂史料,是臺灣音樂文化的發展的重要史料;陳主稅與戴洪軒不僅留下音樂作品,更留下許多珍貴的文稿,讓我們讀見藝術家對於時代的種種哲思;張邦彥與沈錦堂則創作教學並重,為臺灣培育後代音樂家,溫隆信則創作未輟,即捐贈所有手稿。這些音樂家們所留給我們的,是臺灣豐厚的資產,是臺灣音樂文化的印記,也是我們國民的記憶。
她說,文化部的責任即是投入資源,紀錄與保存這些過程,努力投入臺灣音樂史的建構工程。未來文化部將軟硬體並行,擴充「臺灣音樂館」的能量,一方面為臺灣音樂史建置一個更大的家;另外一方面,則是推動更多的研究與詮釋,系統性的呈現臺灣音樂史。此外,鄭部長也表示會積極推動音樂史料的數位化工作,並鼓勵加值應用,讓後人在緬懷台灣前輩音樂家之餘,也能夠運用新的創意來重新詮釋,讓他們的音樂成為世世代代台灣人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自102年起開始規劃臺灣音樂家文物手稿的集藏業務。時逢作曲家張昊逝世十周年,張昊遺孀鮑瑟女士將張昊所有手稿,悉數捐予臺灣音樂館,以此為契機,該館啟動原件典藏、數位資料庫建立、樂譜與唱片出版、演出推廣等完整的臺灣音樂文獻典藏計畫。從102年至今,已陸續獲得作曲家郭芝苑、張邦彥、沈錦堂、徐松榮、戴洪軒、溫隆信,以及聲樂家席慕德之手稿與文獻捐贈物件,已完成250,000頁的數位化工作。每年該館皆會編輯成《臺灣作曲家樂譜叢集》與《臺灣音樂憶像影音專輯》,並挑選合適編制之作品,進行電腦製譜、出版與演出等深度運用與推廣。
|
文化部今日舉辦臺灣音樂家史料捐贈儀式,捐贈作曲家與已故作曲家家屬合影。(文化部攝影)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所典藏的手稿文獻,除目前於「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上可查閱之外,未來更將以實體展示結合雲端技術,增進典藏效果,將文獻價值最大化,永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