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日"元年 人權館舉辦"100%言論自由"特展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7/4/6 下午 07:49:14 / 人權社會
為因應「言論自由日」元年,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策劃「100%言論自由」政論雜誌與反對運動特展,今日舉辦開幕式,期透過系列圖文說明、大量政論雜誌及反對運動文物之原件展示,讓臺灣人民瞭解這數十年來,政論雜誌如何扮演民主政治的推手。
|
文化部長鄭麗君說明國定「言論自由日」意義。(文化部提供) |
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總統蔡英文105年4月7日出席鄭南榕殉道27週年紀念會時,公開宣示鄭南榕殉道之日將成為國定「言論自由日」,行政院於105年12月22日宣布將每年4月7日訂為「言論自由日」。
臺灣在長期戒嚴之下,「黨禁」限制了人民結社自由,「報禁」箝制人民的言論自由,從此,臺灣的「言論自由」長期緊縮。人民「要求解嚴」的意念愈來愈強烈的情況下,蔣經國終於體認「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不得不讓步,終於在1987年7月15日解除長達38年之久的戒嚴令。然而,解嚴後,臺灣並沒有立即獲得「100%的言論自由」,其他相關法令也尚未廢止,例如《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懲治叛亂條例》,依然在繼續壓制人民。
直到1992年「刑法第100條修正」通過後,才真正享有言論自由。為了爭取「言論自由」,多少前輩為理想坐牢、甚至犧牲性命;為了爭取「言論自由」,多少教授、學生與人民共同推動「廢除刑法100條」運動,以及鄭南榕殉道後,鄭南榕基金會終身志工葉菊蘭,協助鄭南榕基金會全力推動「言論自由日」,臺北市政府並將鄭南榕紀念館所在街區命名為「自由巷」。
|
自左至右為人權館主任王逸群、鄭南榕基金會執行董事鄭清、董事長許章賢、國家二二八館董事長薛化元、政治受難者黃華、文化部長鄭麗君、總統府資政葉菊蘭、內政部次長邱昌嶽、公廣集團董事長陳郁秀、國史館長吳密察、政治受難者邱垂貞。(文化部提供) |
鄭麗君指出,在這解嚴30週年前夕,「言論自由日」的訂定,讓更多臺灣人民知道:臺灣的「言論自由」是經過多少人共同努力抗爭,甚至是多少人血淚搏鬥,才能有今日豐碩的成果,目的不只於紀念過去,更宣示對於未來臺灣言論自由嚴峻挑戰的重視,以及持續對民主自由價值觀的昇華。
她說,「519綠色行動」對當時還是學生的她,是重要的政治啟蒙。鄭南榕因爭取百分之百言論自由而自焚殉道,他的主張因而獲得社會廣泛迴響,開啟日後改革契機。感謝葉菊蘭資政、鄭南榕基金會終身志工,長達10多年來協助基金會從中央、到地方又回到中央,努力達成今日國定「言論自由日」的訂定。藉由臺灣言論自由的過去、現在及未來,能提高民眾對人權的關注度,喚起社會更深的責任,尊重歷史,堅持人權價值。
鄭麗君強調,言論自由是民主社會的基石,因為前輩們當年的犧牲奉獻,臺灣才有今天自由人權公義的可貴,希望言論自由紀念日不只是一天性的紀念,期使天天皆是「言論自由日」。蔡英文總統在就職典禮上也宣示對於轉型正義的期待,文化部所屬的國家人權博物館將是落實轉型正義政策重要的一環,文化部將儘速推動國家人權博物館的成立,擴大連結與全面性地協助當代人權組織發展與國際交流,並推動人權理念實踐,也期望立法院儘速通過〈促轉條例〉,加速推動轉型正義。
|
鄭麗君(中右)、葉菊蘭(中左)與陳郁秀(右一)參觀特展。(文化部提供) |
鄭南榕基金會終身志工葉菊蘭說,臺灣人爭取言論自由,並非起自鄭南榕,循日治、國府統治到今天的歷史軌跡,若綜合各種形式的出版和運動,動量最大、歷史溫度最高,就在於從《自由中國》到《自由時代》週刊期間的政論雜誌。而自許「行動思想家」的鄭南榕思考過,爭取言論自由,必先從解除臺灣的枷鎖開始,所以,1986年「519綠色行動」,鄭南榕才會從編輯室走上街頭,將思想付諸行動,並爭取言論自由從紙面躍進臺灣人真實生活的濫觴。然而為了促成訂定「言論自由日」為國家紀念日,協助鄭南榕基金會從中央、到地方又回到中央,歷經16年餘至今才達成。她也特別指出言論自由不僅是說話的自由,也包含了「可以不說話的自由」,言論自由的核心價值在於獨立自主的國家,惟有追求獨立自主的國家才能免於各種形式的威嚇。
人權館歡迎各界蒞臨參觀「100%言論自由」政論雜誌與反對運動特展,展期自即日起至106年12月15日止於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