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君訪視"基隆再造歷史現場計畫"
參加太平輪海難69週年追思紀念活動
新網記者林彥才基隆報導
2018/1/27 下午 06:14:52 / 經史子集
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計畫」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城鄉建設─文化生活圈計畫項下,透過「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將以文化治理帶動城鄉發展,共同型塑文化資產的保存意識並保留歷史記憶及文化脈絡。目前文化部已核定17縣市20案計畫,其中基隆市政府「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計畫」(The Taganan Story)總經費8億2,347萬元、文化部補助5億7,642萬9,000元。今日文化部長鄭麗君參加太平輪海灘69週年追思紀念活動,暨訪視基隆市政府「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計畫」,以了解計畫內容及推動情形。
|
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將軍營圍牆打開,太平輪家屬得以自由進出紀念碑憑弔,「思念不需要申請」。(文化部提供) |
鄭麗君指出,文化部希望透過「再造歷史現場」,強化文化空間治理,讓世代傳承的文化資產,可以回到當代人的生活之中,進而創造未來的永續發展。基隆是臺灣文化資產密度最高的都市之一,期盼藉由再造歷史計畫,讓基隆豐沛的文資廊道重新成為基隆人的生活場域。基隆市政府以基隆400年來多層次的發展歷程為核心,啟動專屬於基隆的「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梳理多元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的歷史軌跡,再現基隆場所精神。基隆自1626年西班牙修築聖薩爾瓦多城開啟與世界史連結開始,1841年鴉片戰爭期間驅逐來犯英軍獲得東亞史海戰上的重要勝利、1884年清法戰爭法國久攻臺灣不下的勝利以及清領、日治到民國的築港工程,並形成繁華的臺灣的第一大港口都市等,累積了豐富且多層次歷史文化。
太平輪遇難事件為基隆重大事件,1949年1月27日小年夜,太平輪於上海行駛往基隆途中失事沉沒於舟山群島海域附近;1951年在基隆港東岸碼頭邊豎立「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由於劃入軍方營區圍牆內,家屬只能年年在悼念時向軍方申請,造成遺族家屬長期的困擾。「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圍牆退縮與綠美化」納入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後,經與國防部等單位協調,2018年1月將原本的軍營圍牆打開,太平輪紀念碑作為場所精神之開放空間,讓太平輪家屬後代得自由進出紀念碑憑弔,經過綠美化工程後,更為彰顯1949年大時代悲歡離合下的太平輪歷史故事。
|
鄭麗君、基隆市長林右昌及太平輪家屬後代等來賓於紀念碑前合影紀念。(文化部提供) |
「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計畫」範圍包含基隆東岸、西岸與和平島地區,在東岸沙灣地區,將持續整合清法戰爭紀念園區、太平輪事件紀念園區、大沙灣石圍遺構、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等重要歷史場景,整合大沙灣古蹟群歷史敘事空間,彰顯基隆多重歷史文化價值及族群融合的大航海氣度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