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屆"國際劇場藝術節" 10部國內外戲劇作品齊聚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8/7/24 下午 09:54:55 / 文化藝術
兩年一度,邁入第9屆的「國際劇場藝術節」,今年以「生存遊戲」為題,以「負能量」為基調,將於10月5日至12月1日,以10個節目、10種方式切入,提出對人生不同階段,不同面向的生命探問。
|
第9屆「國際劇場藝術節」中《瑪莉皇后的禮服》演唱片段。(歸鴻亭攝影) |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這個藝術節是兩廳院最不怕挑戰,最面向社會的藝術節,是負能量最強的一個藝術節,劇場就是社會的實驗室,能映照現實、帶領觀眾預見未來,這次的主題將生命比喻為一場「遊戲」,人生中經歷的苦難就是生存的關鍵,希望直接從負能量中擷取養分,從不同的問題與困境切入,從負能量汲取多一點的養份與精神,然後繼續奮鬥生存下去。
這次的節目包括由兩廳院駐館藝術家梁允睿創作的《瑪莉皇后的禮服》,以日本慰安婦「橫濱瑪莉」為靈感,用音樂劇的形式,交織真假虛實的對話,一窺老年瑪莉對生命的憧憬與失落;而來自比利時的偷窺者舞團則將帶來超真實敘事的《父親》,編舞團以養老院為場景,打破邏輯時空規則,以變異、扭曲的肢體狀態,顛覆「父親」既有的男性形象。
《海的孩子們》Children of the Ocean是鄭義信首部非語言劇場 (Non-Verbal Performance)作品,以沖繩為背景,搭配舞蹈、默劇與日本東北津輕三味線,從三位少年的冒險遊戲,帶出無情戰爭下的無奈命運。《神農氏》God Knows由馮勃棣編劇,深入刻劃當代藥物濫用的現狀,挖掘人們逃逸現實、擁抱虛擬的心理狀態。台灣柳春春劇社與馬來西亞導演區秀詒合作的《南洋情報交換所》(The Nanyang Intelligence Bureau),透過「身體」與「聲音」,探索亞洲歷史的流轉與變異。
導演伊沃•凡•霍夫(Ivo van Hove)以莎翁3齣歷史劇改編成《戰爭之王》(Kings of War),於2016年美國大選前夕演出,被紐約時報讚譽為「川普時代下的第一部大戲」。法國導演吉賽兒•韋安(Gisèle Vienne)創作《腹語師的瘋狂集會》(The Ventriloquists Convention),藉由人與偶相依相存的關係,以及如同樂曲般交織的多聲腹調,暴露精心偽裝的內心孤獨,引領觀眾走入他們真實的心理迷宮;阮劇團與導演李銘宸合作《再約》(Later),則用黑色幽默包裹,快節奏的高密度敘事,充滿戲謔又俗濫的語言,諧仿電視通俗劇的情節,不只反應社群媒體氾濫的社會現象,更捕捉人與人之間,疏離又脆弱的人際關係。
|
第9屆「國際劇場藝術節」餐與藝術家大合照。(歸鴻亭攝影) |
兩齣特別的國際共製節目,其中希臘導演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Theodoros Terzopoulos),與兩廳院耗時兩年籌備,以獨創的肢體聲音能量表演系統,搬演西班牙劇作家羅卡(Federico García Lorca)劇本《葉瑪》(Yerma),訴說女性共有的宿命與困境。繼上次一票難求、讓台灣觀眾驚艷不已的演出《酒神女信徒》後,再度與台灣優秀演員合作,包含蔡佾玲與林子恆等數十名演員,以及特邀佛朗明哥舞蹈家林耕、十鼓擊樂團與吉他手(Sergio Muñoz)共同演出;法國導演羅蘭•奧澤(Roland Auzet),與徐堰鈴和王安琪合作,詮釋法國戈爾德思(Bernard-Marie Koltès)劇作《在棉花田的孤寂》(In The Solitude of Cotton Fields),以用哲學性的思考,沉浸式聲音劇場,從商場上的買賣攻防看穿人類欲望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