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路徑交流會"探討臺灣文化路徑方向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8/12/24 下午 08:01:16 / 文化藝術
近年「文化路徑」逐漸成為各國文化保存重視之趨勢,臺灣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生態、產業等文化資源,是文化路徑深度探訪的重要題材,為由下而上彙集意見,打造屬於臺灣的文化路徑。
文化部今日在國立臺灣博物館舉辦「臺灣文化路徑交流會」,由次長李連權主持,邀請長期關心在地文史發展、推動社區營造及相關領域之團體等共同參與,針對促進文化多樣性、多元詮釋與辯證、地域振興與認同經營等議題進行研討,並邀集跨部會及相關地方政府提供實務意見,透過跨界探討,凝聚文化路徑的多元想像與實踐。
今日交流會除了分享國際操作經驗及臺灣文化路徑之推動構想,並就糖鐵、茶文化、阿里山森林鐵道及再造歷史現場等路徑主題進行交流,廣納各界想法與建議。李連權次長強調,文化部以糖鐵、茶等與民眾生活相關及較具公眾性的主題打造示範、參照之文化路徑,各路徑將融合文化主題及在地文史觀點,彰顯文化路徑及周邊之特色歷史建築、文物、技藝與藝術創作等內涵,讓文化路徑未來能透過實際走訪、活動體驗、文化觀光走入民眾日常生活。
李連權表示,將以文化路徑的思維,把臺灣的文化歷史、藝術、族群、及各種文化的內涵整合表現出來,在過程中能夠由下而上群策群力,政府資源和民間力量能相互運用,未來推動具有永續性,並建立推動平臺,透過平臺去串連上中下游,在社區總體營造、地方學、國家文化記憶庫、再造歷史現場等既有基礎工程上持續累積及發展。
文化路徑涉及文化資產保存與發展等事項,須投入多面向資源、跨部會分工合作,因此文化部研議與原民會、農委會、交通部、教育部、地方政府等合作,結合文資保存等預算共同推動。以茶文化路徑為例,需盤點及整合茶產業、茶藝、歷史文化重建及觀光等資源,整合平臺更需要地方組織與人士加入,讓文化路徑不單只是一條「路徑」而已,更是一條具有永續發展的「生命有機體」,連結週遭相關人、事、物及文化資產、地域景觀等,也讓更多人瞭解臺灣文化價值。
秉持「厚植文化力,帶動文化參與」政策理念,今日交流會由文史工作者、社區發展等夥伴,以在地視野探討臺灣文化路徑的多元想像與實踐,並邀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林崇熙館長、國立師範大學洪致文教授、臺灣展創協會李財明發起人等共同與談,針對如何透過主題路線的設計,提供文化歷史意涵和高辨識度的城鄉意象,廣泛進行意見蒐集與交流。李連權次長特別提到,今天是一個開始,是臺灣文化路徑重要的一步,將藉此建立與民間團體的溝通平臺與機制,透過不斷的深入探討,連結各縣市與民間團體的共同參與,長遠發展出屬於臺灣特色的文化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