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顱外磁刺激術 助中風癱瘓患者成功站立練走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9/4/29 下午 08:34:36 / 醫療保健
60歲王先生,罹患家族性腦部動靜脈畸形,37歲首次腦溢血中風,罹病前無特殊症兆,54歲二次中風,因復原良好行走能力未受影響,其兩位兄長也因腦出血導致癱瘓。106年10月,王先生三度中風幾乎成為植物人,歷經腦部手術,放置引流管,呈現四肢癱瘓,無法言語,終日臥床達半年之久。
|
神經調控高速顱外磁刺激術示範。(臺北榮總攝影) |
臺北榮總復健醫學部神經復健科主任蔡泊意神經復健團隊積極治療不放棄,利用最先進神經調控高速顱外磁刺激術,結合藥物及復健,包括腦壓及藥物調整、肺部復健拔除氣切管、張力控制、肌力訓練以及整合復健療法,加上家屬積極配合鼓勵病患,終於恢復說話能力,且上肢開始有動作,經由不斷復健,近日更奇蹟似的站立並練習行走,成功讓無法再進步的中風患者達到恢復功能新境界,為中風治療的新契機。
55歲的吳小姐,兩年前因腦部血管梗塞中風,造成身體右半邊失去知覺,手部完全癱瘓無力,無法拿起杯子,抓握物品;對於冷、熱、痛、碰觸感完全喪失,暴露於危險狀況無法查覺,即使刀子切到手流血也不自知,日常生活需人照顧,令她十分沮喪;經神經調控治療,結合精密腦部影像定位,治療一個月後,麻痺的肢體漸漸恢復知覺,初期是對溫水有感覺,數周後,開始恢復肌肉力量,可執行基本日常生活如梳頭髮、端碗等動作,如今她已經可以在家獨立生活了。(病患現身說法)
65歲徐女士,6個月前因腦梗塞造成右側肢體癱瘓及嚴重的失語症,雖神智清楚,但無法了解別人的話語,也無法表達自己的意思,努力就醫復健半年來卻進步有限,使她心情十分沮喪。徐女士接受神經調控技術高速顱外磁刺激以及影像分析,針對腦部狀況治療2週之後,已有明顯進步,可聽懂部分指令,開口說一些話語,目前仍持續進步中。
蔡泊意表示,神經調控術像是一把鑰匙,開啟學習的開關。原理是根據大腦受損之後壞死之區域無法再生,但是受損區域的周圍存活區域仍然有取代原本機能的可能,經由神經刺激可以造成此區的成功替代;由於左右兩側的大腦是互相競爭的,健康側的大腦受損後極容易過度活化進而阻礙患側功能的恢復,神經調控新方法就是調整腦部的活性,刺激剩餘的腦迴路得到重建,開啟新的連結,達到功能的恢復,且不用開刀或侵入性技術。這不僅應用在動作功能,幫助癱瘓的病患增加手部、下肢的力量,也可以改善語言功能,以及認知功能,感覺能力,吞嚥功能等等。
|
臺北榮總復健部主任周正亮(左一)、神經復健科主任蔡泊意(右三)與病友。(臺北榮總攝影) |
他指出,一般中風後復健的黃金期大約在半年內,一年後多數即達穩定狀態,經研究顯示,中風病患應積極治療,越早接受此高速顱外磁刺激術治療,效果越好,兩年內仍有效,病患切勿自我放棄,惟是否適用仍需經專業評估,有癲癇病史者,則較不適合。高速顱外磁刺激術治療可大幅改善兩個月至兩年中風各種後遺症,使患側手握力增加,執行動作增加,關節活動範圍增加,日常生活依賴程度減少等等。改善程度約30至70%不等,反應率約7成,須配合正確的復健觀念及療程,例如療程約20至30次,過度痙攣者應先藥物控制,或施打肉毒桿菌控制張力,自主性動作方可顯現。合併情緒沮喪、憂鬱患者,復健動力往往不佳,亦需藥物治療或心理復健療程。根據本院研究顯示,研究數據數百人,相關研究成果已於2014至2018年獲得《腦中風》期刊、《神經復健》等國外標竿醫學期刊的刊登與國際性的認可。